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通讯员 林菁
法律工作者“走进”中小学课堂以案说法,进校园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学生“走出”校园到法治教育基地提升法治素养,在模拟法庭中感受法律威严……“八五”普法期间,福建省厦门市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写入“八五”普法规划,聚焦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通过机制建设、阵地拓展、品牌打造与实践创新,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机制建设
“老师你好,可以给我们讲一堂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课吗?”厦门信息学校某班的法治委员收集班级“民意”后,将需求上报给了学校法律援助工作站。
今年,该校新增了两个法治阵地——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驻厦门信息学校工作站、青芒“蒲公英”普法工作室,一起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普法教育等服务。
厦门信息学校校长廖怀东说:“法治教育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抓手,为学生划定了行为边界,也让学生掌握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武器’。”
新阵地需配备专业的普法团队。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安排律师驻点轮值工作站,学校还配备了心理老师,“法心教育”两轮共同驱动,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厦门信息学校的“依法治校”实践是青少年普法的一个生动缩影。据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上新台阶,厦门教育系统成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大队,下设6支区教育局中队及3支特色中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志愿服务,全市350余名来自政法部门的“法治副校长”,也深入中小学,通过形式活、内容新的普法活动,为学生们种下法治种子。
品牌引领
“为了未成年人保护,我们是同路人。”在厦门,“未未同鹭人”这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已深入人心。
从“讲师团”出发,如今这支普法队伍“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构建起涵盖讲师团库、心理咨询师库、法援律师库、合适成年人库、青少年司法社工库等共计280名成员在内的五大资源库。“未未同鹭人”队伍活跃在普法课堂上,致力于司法案件中专业守护,还在案后提供温暖的精准帮扶。
品牌活动也为青少年普法激发“乘数”效应。厦门市教育局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鹭鸣法行”青少年法治宣传品牌、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小鹭争鸣”中小学法律辩论赛、“法润童心”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等八大特色品牌活动项目。
“等我们长大后要用法律守护更多人,还要办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法治主题画展!”5月26日,在海丝中央法务区举办的“法缘两岸”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临近尾声,两岸小朋友在共同完成一场法治探索之旅后,携手许下未来的约定。这温暖的一幕,正是厦门市以品牌活动巩固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果的生动写照。
此外,各区也在精心培育青少年普法品牌。思明区“十所联十校”校园普法品牌,以10个司法所分别对接10所学校、共建“蒲公英”校园法治工作室为核心载体,大力开展主题法治活动、培养“小蒲公英”学生普法队、健全“家校社”协同机制;同安区“百警入百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法治副校长、综治副校长及政法单位干警组成的“百人普法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全区超百所中小学开展专项普法服务;翔安区 “女童保护”预防性侵害专项普法项目,与北京“女童保护”基金会的合作,通过招募并培训持证志愿者讲师,推行“一校一讲师、一学期一堂课”,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实现常态化、全覆盖。
创新实践
法治教育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厦门市已形成课堂主渠道、法治课抓手、校外实践辅助的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格局。
创新教学形式是提升普法实效的关键。厦门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开发了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的中学生数字普法校本教材,巧妙运用动漫、真人秀、微讲堂等形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嘉庚法治云课堂”等线上品牌,进一步拓展了普法的时空边界。
实践是检验与深化法治认知的最佳途径。厦门市组织基地参观学习、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教师研修等活动,受众超2500人次。其中,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亲身体验司法程序,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参与模拟法庭的学生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可感。同时,厦门市还常态化开展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范围覆盖闽南地区,构建起校地协同的普法平台、跨专业交流的法治窗口,以及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必须课”。据介绍,厦门市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集全社会之力,瞄准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不断创新机制、方法与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时代新人”。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