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通讯员 任欢
“放射设备的防护检测报告都齐全了吧?作为医护工作者,更要提高防护意识。”10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检察干警来到某口腔诊所,一边查看辐射安全许可证书、放射安全诊疗许可证、设备检测报告等材料,一边对诊所医护人员说。
“我们不仅进行了整改,还办好了相关证件,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辐射防护培训,定期检查防护设备。”诊所负责人说。
诊所的整改,源于中原区检察院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建立的“数据+公益诉讼”保护网。
今年2月,中原区检察院借助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辖区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碰撞分析,精准锁定一批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却擅自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放射性污染作为生态环境安全领域的‘隐形威胁’,虽看不见、摸不着,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社会公共利益。”中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负责人赵增辉说,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的普及,口腔诊所的牙片机、宠物医院的X光机等放射诊疗设备多了起来,这些设备若脱离规范化监管,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不仅可能对医护人员、患者造成潜在健康威胁,更可能因设备老化、防护不当等问题,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周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辐射安全,一头连着公共健康、一头系着生态底线。这类‘隐形隐患’往往因隐蔽性强、排查难度大,成为生态环境监管中的‘老大难’问题。我们以往靠人工排查,就像在大海里捞针。”赵增辉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原区检察院借助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将辖区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口腔诊所、宠物医院名录,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辐射安全许可数据库、卫健部门的诊疗活动备案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度碰撞。
经调查发现,中原区内多个口腔诊所、宠物医院在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放射诊疗经营活动,存在放射性污染隐患及较大电离辐射风险,难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中原区检察院随即启动公益诉讼立案程序,通过实地查看、询问相关人员,查看医疗机构网络经营情况,调取设备使用记录,全面固定证据。
针对发现的问题,中原区检察院向卫健等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依法对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涉案单位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放射诊疗工作监督管理职责,对涉案口腔医疗机构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即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对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依法依规经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安全。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迅速对辖区70余家口腔诊所、宠物医院开展拉网式排查,对30余家未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机构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同时开展指导帮扶、专题培训,并加强动态监管,推进放射卫生管理数字化、规范化。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