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不用开庭,三天就拿到了拖欠的报酬!多亏法院的‘先行调解’,帮我们56名工人追回了150多万血汗钱。”拿到加班费的吴某紧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脸上的愁云终于散去。这起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的快速化解,正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深化“五维聚力·全链解纷”先行调解机制的生动缩影。
一场纠纷的“破题”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
2022年3月,吴某等劳动者与某服务外包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被派遣至某物流公司从事大车司机工作。2024年2月,物流公司因生产经营调整,向服务外包公司发出退工通知,要求退回该批劳务派遣人员。三方就解除劳动合同协商未果,服务外包公司以劳动者“未实际到岗打卡、未报到”为由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后,仲裁裁决服务外包公司需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及加班费。服务外包公司不服仲裁结果,向蕉城法院提起诉讼,形成系列劳动争议案件。
法院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联动人社、工会等部门介入,线上调度双方证据,线下组织法官、调解员实地走访工地了解实情。
“大家别急,我们先核对工时记录,公司这边也说说困难,咱们一起找个平衡点。”法官和调解员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向企业释明法律后果,明确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定条件及补偿标准,同时兼顾劳动者就业现实与企业经营实际,提出灵活可行的调解方案。通过三天“线上协商+线下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劳动者对补偿金额作出合理让步,用人单位承诺限期全额支付款项。当最后一笔款项到账时,工人们自发为法官、调解员送来锦旗——“依法调解促和谐 公平公正暖人心”。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蕉城法院的先行调解中上演。
从“终端裁判”到“源头化解” 全链条筑牢“和谐防线”
吴某的经历,是蕉城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院跳出“就案办案”的思维,以“五维聚力·全链解纷”为抓手,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打造“预防在先、调解在早、化解在实”的闭环体系。2025年1—7月,通过先行调解化解纠纷1379件,成功率达36.89%,跃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多元解纷“全链效应”持续放大。
党建引领聚力 让“红色动能”激活解纷合力
“要不是党员调解队,我们村的土地纠纷怕是要拖到秋收后。”八都镇猴盾畲村村民蓝某感慨道。去年,蓝某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起了争执,村里调解多次无果。法院“蕉e解纷队”的党员调解员上门,结合畲族村规和法律规定耐心劝说,三天就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这支由24名党员法官、特邀调解员组成的队伍,正是蕉城法院以党建促调解的缩影。通过在诉非联动中心设立“党员调解岗”、与金融机构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解纷一线,让“党委牵头、法院指导、部门协同”的治理格局落地生根。2025年以来,党员调解队化解纠纷占比达70.38%,用“红色堡垒”守护基层安宁。
数智赋能聚力 让“智慧平台”跑出解纷加速度
“不用跑法院,手机上就能和法官、调解员视频,3天就解决了合同纠纷!”某企业负责人郑先生对法院自主研发的“1站式诉讼服务平台”“蕉法e调中心”赞不绝口。这个全省率先研发的智能平台,打破了数据壁垒,让当事人就近在317个乡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起申请,真正实现“解纷不出村、办事家门口”。
在三都澳海上,“5G+海上巡回法庭”更是渔民的“贴心人”。养殖户黄某曾通过海上巡回点远程连线法官,在警法联动下,仅用5天就与渔业公司达成43万元大黄鱼货款的还款协议。“以前打场官司要跑断腿,现在手机一点,法官‘上门’,太方便了!”黄某笑着说。
专业锻造聚力 让调解队伍兼具“匠心”与“温度”
为了让每一起纠纷都能得到专业化解,蕉城法院着力打造一支“懂法律、通民情、善调解”的专业队伍。一方面,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调解技巧演练,邀请资深法官、心理学专家授课,提升调解员对复杂案情的分析能力和对当事人心理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调解员手把手指导新人,将多年积累的调解智慧传承下去。如今,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中,既有退休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也有社区工作者、行业能手等熟悉基层情况的“土专家”,他们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每一次调解都更有说服力、更具亲和力。
领域攻坚聚力 让靶向施策破解各类纠纷“痛点”
“物业不作为,我们凭什么交物业费?”“开发商延期交房,违约金怎么算?”面对这些高频纠纷,蕉城法院打出“类案专调+示范调解”组合拳。在某小区百余户业主维权案中,法院先通过3起“示范判决”明确标准,再由住建领域技术调查官带队调解,90余起同类纠纷随之批量化解。
针对金融、家事、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的特点,法院精准施策:金融纠纷邀请银行风控专家、金融监管人员参与调解,理清借贷关系、还款能力等关键问题;家事案件引入心理咨询师,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修复家庭关系;知识产权纠纷邀请技术专家“把脉”,明确侵权界限和赔偿标准。2025年以来,已成功化解金融纠纷314件、家事纠纷165件、知识产权纠纷220件,用精准发力解开群众“心结”。
协同共治聚力 让“社会合唱”奏响善治强音
“多亏人大代表调解员,我们楼的漏水问题终于解决了!”老旧小区居民林阿姨说。在蕉城法院,19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聘为特邀调解员,他们带着“接地气”的智慧,把矛盾化解在楼栋里、网格中。2025年以来,代表委员已化解纠纷72件,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不止于此,法院还联合24家部门建立“诉非联动机制”,在全区设14个联络点,让公安、妇联、残联等力量“攥指成拳”。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设立“无障碍调解室”,配备盲文指南和远程设备,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今年已调解涉残疾人案件65件,用“有爱司法”守护特殊群体权益。
从劳资纠纷的快速化解,到邻里矛盾的温情调解,蕉城法院以“五维聚力”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如今,“有纠纷先调解”已成为蕉城群众的共识,而这份“和谐善治”的答卷,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让矛盾少一些,让笑容多一些,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吕婷婷)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