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丹东检察院:“特殊快递”背后的“案结事了”

2025-10-11 11:11:1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宇 通讯员 张金玲 陈春旭

“为民服务办实事,专业担当树典范。”近日,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的办公桌上,一份来自大连市的快递格外引人注意。拆开包装,一面绣着鎏金大字的锦旗映入眼帘,落款处是刑事申诉人李某的名字。这面跨越百公里的“特殊快递”,不仅承载着当事人的满心感激,更记录着丹东检察干警历时多载、用心化解复杂申诉案件的温暖历程。

一笔“高利贷”,十年噩梦的开始

时间回溯至2015年,一场由恶势力犯罪集团引发的纠纷,让李某的生活陷入困境。彼时,原案被告人王某纠集单某等人,在东港开设“中盈旧物行”等非法放贷机构,形成以高利放贷、非法讨债为主业的恶势力团伙,多次以暴力、威胁手段践踏法律底线。2015年初,急需资金的李某向王某借款10万元,却被约定下每月1角的高额利息。尽管李某已艰难支付6万元利息,仍因无力偿还剩余款项,被迫将自有房屋抵押给王某。

然而,王某并未就此收手。他不仅指使手下更换房屋锁芯,剥夺李某的居住权,更对李某联系的潜在购房人进行威胁、骚扰,通过卑劣手段强迫李某以20余万元的低价将房屋转让给自己。随后,王某迅速以35万元将房屋转卖给他人,仅向李某支付2万元差价款。经司法鉴定,涉案房屋在当时的市场价值高达50余万元,李某的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东港市法院经审理,针对上述部分犯罪事实以强迫交易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万元,并依法惩治了其他恶势力犯罪。

一份“不服气”,六年申诉的坚持

恶势力团伙虽被绳之以法,但李某的“心结”却并未解开。她认为,原案虽惩治了罪犯,但自己被胁迫签订的协议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并未得到弥补。房产没了,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她觉得法律没有完全还她公道。从2020年判决生效开始,李某踏上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在首次申诉被驳回后,2023年11月,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丹东市人民检察院寻求帮助。

通过向东港市法院细致核查,检察官发现该院已通过民事判决将涉案房屋判归李某所有,且从保护被害人权益角度出发,未要求李某返还相关钱款。考虑到李某实际上并无经济损失,检察官多次耐心与她沟通,结合法律条文,清晰梳理案件脉络,解释法律依据。最终,李某认可检察机关的工作态度,主动撤回申诉。

本以为案件已尘埃落定,没想到2024年12月,李某再次来到丹东市检察院申诉——涉案房屋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原来,此时房屋已登记在第三人张某名下,张某不仅合法持有房产,还对房屋进行了重新装修;另一边,李某已对张某提起返还房屋诉讼,王某则针对张某提起确认买卖合同效力诉讼,张某亦反诉王某要求赔偿装修费并返还房屋。三方当事人围绕房屋的物权、债权纠纷交织,形成复杂的法律迷局,案件处理难度陡增。

面对这起历时久远、涉及多方、风险较高的申诉案件,控告申诉部门的检察官们没有简单“就案办案”,而是决定采用检调对接、检法联动的方式,力求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

一场“三方谈”,终于迎来的和解

“要化解矛盾,首先要倾听当事人的心声。”办案检察官首先耐心听取了李某的诉求,精准把握了矛盾的焦点。随后,他们主动联系王某的代理律师,为双方搭建起沟通对话的桥梁。在检察官们多次斡旋调和下,双方逐渐放下对立情绪,最终达成了王某补偿李某15万元的和解意向。

为最大限度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确保和解方案具有法律效力,办案检察官又主动与东港市法院前阳法庭的办案法官进行充分沟通,共同拟定了周密的调解方案,建议法院当庭调解并制作民事调解书。这一建议得到了办案法官的高度认可和积极配合。

最终,在检察官和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李某、王某、张某三方当事人坐到了一起,达成了和解协议:房屋归张某所有,王某一次性补偿李某15万元并当庭交付。随着民事调解书的送达,三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得以彻底化解,李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对检察官连声道谢,主动表示息诉罢访。至此,这起历时多年、一度令人担忧的高风险申诉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控告申诉部门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检察机关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的鞭策。

编辑:刘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