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国行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范雅楠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董弄村,一座青砖黛瓦的百年老宅静静矗立。
83年前,北乡抗日自卫队在这里点燃了丽水民众抗日的烽火。而今,莲都区人民检察院通过一纸检察建议,让这座承载着抗战记忆的旧址焕发光彩,书写了红色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位于董弄村的董氏民居建于1921年。
1942年6月,为打击日军侵略,丽水北乡共产党员刘智明、陈天顺等人发动百余名农民组成北乡抗日自卫队,以董氏民居为聚集点组织群众参加抗击日军斗争,在丽水地区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董氏民居被列为莲都区不可移动文物。它不仅是一处建筑遗存,更是一本镌刻着浙西南抗战史的立体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然而,商业化改造让旧址的原有风貌日渐模糊,抗战主题陈展的缺失更使其教育功能弱化,这座承载着丽水抗日记忆的旧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黯淡了历史的底色。
今年5月,莲都区检察院收到线索后开展调查核实。检察官们实地走访取证,收集村民口述历史,查阅党史资料,查明线索属实,于6月立案,并向行政监管单位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全面履行管理和保护职责,对案涉抗战旧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派出所民警在中共缙云一大会址(燕翼小学)听老党员讲述缙云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红色战斗史。 章勋 摄
检察建议引起了莲都区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整改工作迅速展开。在多部门协同推进下,当地系统整理了北乡抗日自卫队的抗战资料,精心编制修缮方案,不仅恢复了旧址的抗战主题展陈,更将抗战旧址与仙渡乡特色茶产业结合,创新“文物+旅游+产业”模式,推出“红茶旅融合”红色研学路线。
如今,游客既能在这里触摸历史的温度,又能品味当地特色茶香,实现了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完美交融。
“每一处抗战旧址都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保护抗战旧址,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参与办案的检察官钟时剑说。
抗战期间,丽水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丽水军民用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更镌刻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
丽水政法机关正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持续推进红色遗产保护,深耕红色文化精神传承,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
在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西隅,有一座横跨溪水的贤母桥。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属特委联系浙东秘密交通站就设立于贤母桥下。
1944年,中共处属特委机关迁到缙云后,特委委员杜毅贞和她的母亲、孩子租住在壶镇赤岩下、沈宅、壶镇贤母桥桥西“吕立大”商店等处,以卖雪花膏为掩护做地下工作。而“吕立大”商店也成为浙东联系工作的主要交通联络站之一。
现在,这里已被列为缙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缙云县公安局协同文保部门建立“民警+村民志愿者”巡逻机制,联合保护贤母桥遗址,防止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并增设安防设施,维护庄严环境。
缙云公安还在贤母桥等场所植入反诈案例,用“红军送粮”的群众路线类比“警民共防诈骗”,达到良好的警示效果。
同时,缙云公安开展常态化红色基地教育,定期组织民警赴中共缙云一大会址(燕翼小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史文献、聆听英烈事迹(如卢勇烈就义故事),深化“忠诚使命”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核。
丽水抗战精神,是“众志成城的协作力量”。
全面抗战中,丽水人民团结一心,青年积极前往前线抗击日寇,工人加班加点修建丽水机场、阻塞瓯江工程等大批军事设施,群众主动配合参与军事行动和交通运输,各工商金融单位保障浙江战时经济运行,存续浙江经济火种,凝聚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力。
当下,在丽水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联动攻坚破解司法领域难题,将当年大后方的协作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法治共同体”效能。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