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95%以上纠纷在基层化解

泰州海陵区综治中心做实多元解纷

2025-08-19 01:59: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卢婷

七旬退伍老兵周某某近日专程来到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将一面锦旗送到法律援助窗口,表达感激之情。原来,其聋哑儿子误信谎言,将省吃俭用的8000元积蓄用以“投资”。综治中心受理后,法援工作者李建忠在3个月内先后接待老人10余次,指导他厘清案情、搜集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到法院起诉,最终帮其成功追回钱款。

这是海陵区综治中心深耕基层治理、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心坎上”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海陵区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基础上,立足新起点,谋求新突破,锚定“五有”目标,聚焦“五个规范化”,奋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今年上半年,全区各级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14520人次,95%以上的纠纷在基层实现“闭环”化解。

治理资源握指成拳

“进一扇门,解万般愁”,这句标语如今已成为海陵区群众的真实体验。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快办事,海陵区综治中心整合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非诉讼服务、信访接待、行政争议化解6个中心相关功能,常驻和轮驻部门有20个,实现多中心合一、多部门聚合、多功能一体,让分散的治理资源握指成拳。

走进宽敞明亮的中心大厅,引导受理区、法律服务区、多元化解区、诉讼服务区、指挥调度区、集中办公区6大服务区整齐有序,来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综合协调等12个业务窗口设置完备,群众“想访、想诉、想调、想助”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口”服务。

高效运转靠的是精细管理。综治中心编印工作手册,从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运行机制、人员管理等9个方面制定细则,确保中心有序高效运转。中心还建立“日常+专项”双考核机制,将进驻部门落实安全稳定情况作为部门领导干部评先评优和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推动每个窗口、每个工作人员都把群众诉求“接得住、办得快、解决好”。

激励敢化解多化解

在海陵区综治中心,有很多“治理合伙人”:42名政协委员组成的委员工作室,先后促成多件重大疑难复杂纠纷顺利化解;为解决群众诉讼费时费力问题,法院专业力量在中心设立“融合法庭”,今年上半年裁决案件近千件,平均结案仅用32天;由退休干警、律师等组成的专家库,为复杂纠纷提供“法律+心理”综合方案。

“为了将部门‘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我们既强化统筹力度,协调各类解纷资源握指成拳,又用好奖励举措,激励调解员敢化解、多化解。”海陵区综治中心负责人宋静峰介绍,为提升矛盾化解的精准性,中心聚焦主城区重点纠纷类型,做强做优涉法涉诉、商事、劳动争议、合同、侵权、物业等12个专业调解室,并完善访调、检调、诉调、公调、专调“五调”无缝对接机制,确保矛盾纠纷“闭环处置、案结事了”。同时,创新推出复杂疑难问题“张榜招贤、揭榜攻坚、评榜问效”制度,广泛吸纳媒体大V、政协委员、律师等社会能人参与调解,全面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热情。

为锻造一支敢啃“硬骨头”的调解精兵,海陵区健全等级评定体系,完善个案补贴办法,探索将激励覆盖面扩展至兼职调解员,通过建立“等级定标+重奖实干”激励机制,推动大幅提升综治队伍专业化水平。

网格支撑科技赋能

《法治日报》记者在“海陵政法通”平台上看到,这款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汇聚来电来访、网格排查、12345热线、110非警务、“阳光信访”登记等各类数据,统一生成工单派送给各相关部门,对“派单、办单、督单、评单、考单”全流程实现智能化管理,实现在手工单可随时追踪、办结工单可全程追溯、问题工单可精准追责。今年以来,平台有50%左右工单由AI自动分流、智能派单、提醒督办。

“信息化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风险,我们积极打通数据壁垒,推动风险排查预警、分流处置、化解稳控全流程的智能化再造,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海陵区综治中心副主任黄国强说。

海陵区通过坚持“网格支撑、科技赋能”思路,实现风险早捕捉、矛盾早介入。一方面,统筹“网格+警格”“网格+调解”力量,常态化组织全区763名专职网格员和2820名微网格联络员与“三官一律”联合开展家事纠纷、借贷纠纷、邻里纠纷等多发性矛盾排查和调处,全面筑牢网格防线。另一方面,连续三年实施技防工程,实现基层治理和应急处置的可视管理、远程调度。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镇街和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把‘一站式’服务送到家、把‘心贴心’服务做到位。”海陵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汪杰说。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