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联合战场的追光人

记东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王超

2025-07-29 19:25:3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联合战场瞬息万变,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话,激励着东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王超扎根作战保障领域,用25年青春在联合作战指挥蓝图上书写使命担当。 

2016年,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组建战区。王超所在单位调整组建后,职能任务由保障单一军种向服务联合作战拓展。 

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某型系统框架结构虽然已经定型,但数据格式不统一、流转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来自各部队骨干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讲矛盾困难。 

会后,王超意识到专业领域“形联”已有雏形,但“神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他倡议来一场“头脑风暴”,突破单一军种和条块分割思维,借鉴联合作战工作模式,形成并行作业、数据共享的攻关机制,推动多源信息尽快融为一体。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战区联合作战实践的深化,王超敏锐地感知到“强军之路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武装”。他说:“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体系对抗、认知博弈的新阶段,我们必须瞄准对手,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手段运用,为高效指挥决策进行技术赋能。” 

专业技术军官不仅要当战场的数据中心,而且要成为联合作战的智慧大脑。近期世界一些局部冲突爆发后,王超紧跟冲突态势演进,组织团队对典型作战行动进行复盘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在战区组织的一次专项行动研究中,王超从镜鉴国家和地区间冲突力量运用入手,全面分析技术机理、打击手段与作战效能,提出打击目标和攻击方式建议,现场专家领导纷纷点赞。会后,战区机关一位领导拍着王超肩膀说:“你不仅是我们的技术能手,还是我们的作战顾问。” 

专业技术军官不能只会技术,还要懂指挥。面对全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需求,王超心无旁骛投入到学指挥、研技术中。 

在一次联合指挥演练中,某类数据分析准确率不足35%,直接影响指挥决策效率。王超立即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已有参数设置和分析手段难以短时间内支撑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搞技术打的就是时间差,必须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给他致命一击。”他紧急攻关,连续奋战16个小时,最终将该类数据分析准确率提升30%。 

技术必须服务于战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这是王超努力的方向。他自学并精通5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解决多项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难题。 

被评为战区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后,王超主动担纲,在单位成立“战技融合攻关小组”,推行“技术+战术”双导师带教机制,邀请院校专家、部队骨干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打通作战需求与技术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近5年来,他带领攻关团队取得15项全军优秀成果。 

在某指挥保障系统升级扩容期间,因各军种数据资源汇聚后呈指数级增长,后台服务器频频“掉链子”,某项关键功能计算响应时间过长。王超被紧急抽调组建攻关团队,负责查明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看似是普通的技术排障,实则是需要突破多个技术难题的瓶颈攻关。 

两个月里,王超带领3名骨干夜以继日投入“战斗”,通过上千次数据分析,最终精准锁定问题根源——系统某功能模块存在低效冗余。他带领团队反复推演优化方案,成功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这意味着信息流转速度提升近一半,打通专业领域指挥链路的“肠梗阻”。 

“目标打击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量化评估?对战场态势有哪些影响?”一次作战问题研究会上,指挥员发出三连问。 

这些问题是制约联合作战指挥效能提升的关键堵点,没有统一量化模型,评估结果只能依赖经验判断,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的精准度。王超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连续3个月,他带领团队铆在“数字阵地”上,聚焦如何统一“度量尺”这一难点,调取分析数十次演练数据,创新评估算法模型,区分作战阶段、任务类型、行动样式,让系统自动决策评估维度,动态生成效能数据。 

模型初成,实战检验。在一次推演中,系统依托算法模型精准评估某次行动效果不佳,指挥机构据此调整兵力部署和行动计划,最终实现逆转。这一成果,填补了战区在某领域作战效能评估的技术空白,实现凭经验判断向用数据说话的转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