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老有颐养 幼有善育”

探访拉萨三有村幸福驿站

2025-07-21 08:08:3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既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更是事关国家发展的“民生大事”。

在西藏自治区,民生改善始终是发展的关键命题。7月17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团一行来到拉萨市曲水县三有村幸福驿站,在这座融合了藏式风情与现代功能的建筑内看到了雪域高原上“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生动实践。

老人儿童幸福港湾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幼有善育”……刚踏进幸福驿站这栋二层小楼,记者便被墙上各类关爱“一老一小”的醒目标语所吸引,它们无不在彰显着这里就是老人和儿童的幸福港湾。

温暖的阳光透过二层的落地窗洒进大厅内,大厅中摆放着郁郁葱葱的花草,藤椅错落其间,几名老人正坐在椅子上边喝茶边聊天,不时有几名孩童从身旁跑过,老人们回以慈祥的微笑。

在幸福驿站的健身活动室内,一名70多岁的藏族老人正通过屏幕熟练地操作着一台多功能按摩椅,不多时,伴随启动声响起,老人开始了今天的按摩理疗。她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腿脚不好,平时无法长时间走动,因此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用按摩椅按摩放松,腿部会非常舒服。

在和老人交谈期间,隔壁的儿童活动室内频频传出笑声,走近一看,3名儿童正站在五颜六色的海洋球池里,拿起海洋球投向不远处的小篮筐,每每有人投进,孩子们都会发出一阵欢呼,笑意在脸上荡漾。在海洋球池旁,还有摆放大量儿童读物的阅读角和用来教孩子们学习写字的黑板。

这些场景就是幸福驿站的日常,在这里,老人可以悠闲自在地颐养天年,孩童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嬉笑。

三有村党支部书记桑珠曲培向记者介绍,幸福驿站的雏形始于村里2020年开设的养老驿站,为进一步发挥驿站养老、托幼、康养的作用,2023年在江苏省援藏资金的支持下,三有村对养老驿站进行了改扩建,如今内设保健室、药品库、儿童托幼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房,通过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紧邻设置,形成了集养老和托幼于一体的养老护幼模式,让“老幼共融”场景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重视法治宣传教育

走访中,记者在幸福驿站墙上悬挂的活动简报栏中看到,为提升村民健康意识,普及科学养生知识,三有村近日邀请了当地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协会的专业团队走进幸福驿站,结合常见的健康问题,为村民开展了一场贴近生活的健康讲座。

桑珠曲培告诉记者,现在幸福驿站每天都有村医准时为老人测量血压,询问身体健康状况并做好登记,村里也会定期开展卫生健康讲座,让村民重视自身健康,并了解一些儿童疾病、老年疾病的初期症状、病后养护等知识,做好相应预防、康复工作。

除了日常帮扶照料外,三有村经常依托幸福驿站开展多种类、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注重提升村民的综合素养。其中,普法宣传教育就是重点之一。

桑珠曲培介绍,当前国家涉及“一老一小”的相关法律有很多,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村里会定期在幸福驿站组织开展特色法治讲座,在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等特殊时间节点,还会举行专项法律讲座,在全村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在普法的同时,还会向村民宣讲国家出台的相关民族政策等,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为了便于各群体学习理解,法治宣传教育也有所侧重。比如,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容易遭受诈骗等不法侵害,村里会定期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开展专项讲座,通过真实案例为老年人讲解如何防范诈骗、受侵害后如何维权等实用法律知识,帮助老人守好“钱袋子”。针对儿童的法治教育,则偏重于在游戏中让他们学习交通安全、校园欺凌防范等知识。驿站还会定期发放图文并茂的普法漫画或手册,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翻阅学习。

桑珠曲培笑着告诉记者,各类宣传活动也让一些老人有了“发挥余热”的念头,他们自发当起了“宣讲员”,结合自身经历,通过讲好新旧西藏对比等故事,引导年轻人向上向善,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模式拓展内容

目前,幸福驿站内共接收老人21名,来自19个家庭;寒暑假期间无人照顾的孩子,也都可以送到驿站来,在这里玩耍、学习。

在桑珠曲培看来,这一“老幼共融”的养护模式不仅能够确保老人和孩子得到专业照护,也可以让村里的年轻人安心外出务工养家,既能体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发挥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托育服务业发展,对“一老一小”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让桑珠曲培深刻意识到,尽管三有村幸福驿站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后续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谈及今后发展,他认为进一步增加养老托育专业人员数量是当务之急。下一步,三有村将探索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尽快补充专业人员数量,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更多优质、贴心的服务,用心用情用力绘就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民有所乐的幸福乡村新画卷。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