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梦魇”到“新生”

赤峰红山区看守所康乃馨工作室用爱与温暖编织新生希望


2025-07-15 17:31: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常煜 

图为在康乃馨工作室,包晓岩正与在押人员一同穿针引线、编制手工艺品。通讯员 江枫 摄

推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看守所康乃馨工作室的门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书本、教案与手工制品,角落的缝纫机旁叠放着簇新的被褥和行李。前进牌缝纫机承载着老辈人的温暖传承,书架上的书籍来自各界友人的支持,手工编织品则是管教们与在押人员共同创作的结晶。

7月14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这间集缝纫创作、技能授课、心理疏导与手工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目之所及,每一件物品都镌刻着工作室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简洁冷清,到如今的设施齐备、暖意融融,康乃馨工作室正循着初心,一步步蜕变成理想中的模样。

多年的监管工作,红山区看守所副所长包晓岩发现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女性在押人员而言,被羁押意味着坠入梦魇,有的自暴自弃,有的抑郁消沉,她希望用文化和真情,滋养感化特殊环境下的人格,这也是成立康乃馨工作室的初衷。

自2012年起,这间工作室里的每一幅画作、每一页日记、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倾注着管教民警的殷殷心血,默默见证着到访在押人员的心灵蜕变与成长。“心理赋能”“价值观重塑”“自我认知”等一系列心理疏导,如春雨般滋养着一颗颗待唤醒的心灵。

为降低重复犯罪率,看守所在文明管教上持续发力。管教民警根据在押人员具体情况确定授课方向,从教案撰写、报审、试讲,到正式授课与讲评回顾,引领在押人员系统学习法律、道德、文化、健康及心理知识。

为了能让女性在押人员回归社会后走向新生活,依托康乃馨工作室,管教民警利用所学内容开展了“心理赋能”“价值观的接纳”“认识自己”等心理疏导课堂,让自信和希望在女性监区潜移默化、生根发芽;给未成年在押人员专门设置初高中文化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挑选“老师”、提供“小黑板”、讲《弟子规》,学习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读《凤凰涅槃》,背《唐诗宋词》《声律启蒙》,体会诗词韵律之美,提升个人修养,开展技能知识培训,为再就业打基础。

“看守所是在押人员临时的‘家’,咱们要像自己搬家一样,行李铺盖也换新的。”2023年春季,看守所着手准备搬迁工作。接到命令后,管教们一起拆洗、消毒、缝制新行李。就像这台不知疲惫的缝纫机,用密密的针脚,将在押人员连接成一股绳。彻底完成搬迁后,在押人员进入新监室,接过管教手里的新铺盖和衣物,心中感慨万千,一名在押人员说道:“我家人都不管我,在这儿却有人给我改衣服、做被褥,想不到看守所是这样的!”

如今,更多的管教掌握了缝纫技巧,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缝纫工作,同时继承的还有监管人迎难而上、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

2024年6月,康乃馨工作室正式定名。“康乃馨”不仅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更承载着对信仰与理想的执着坚守。而包晓岩与同事们用爱心教育、用真情挽救、用温暖感化在押人员的这份坚守,早已走过了十二个春秋。

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康乃馨工作室,如孵化器一般,让受益人从女性在押人员群体、未成年在押人员群体,到整个在押人员群体,持续帮扶在押人员重获新生、重拾希望,见证着红山区看守所从坚守,到救赎的过程。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