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通讯员 肖景涛 吴多勇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聚焦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改革的“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通过“检查频次做减法、监督效能做加法、执法温度做乘法、普法预防做除法”的组合拳,构建起“减干扰、强约束、提温度、重长效”的新型执法生态,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综查合一”减干扰
“企业过去月均迎检3到4次,现在通过联合检查机制,每月最多对接1次,节省的时间让我们更加专注技改升级与提升产能。”近日,当行政执法人员走进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时,某化工企业负责人指着生产调度表感慨道。
这种执法方式的转变,源于会昌县深入推进的“综随一次查”联合监管机制。
针对以往涉企执法“频次高、多头跑”问题,该县建立跨部门执法检查统筹机制,由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编制《会昌县年度跨部门联合监管检查计划》,将分散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各部门的执法事项整合为“综合检查套餐”,明确44个重点联合检查事项,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现“1+1>2”的监管效能。
今年以来,各部门通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模式开展联合执法9次,实现了监管效能与企业满意度“双提升”。
“立体监督”强约束
如何破解执法监督与企业需求“脱节”难题?
近日,会昌县某企业负责人、行政执法监督员刘先生在参与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时,发现执法人员在检查前主动出示检查事项清单,并全程规范记录执法过程,检查结果令企业更加信服。
据了解,会昌县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立体监督机制,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商贸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及媒体代表中,公开选聘10名行政执法监督员,明确赋予其“执法过程全程见证、执法案卷交叉评查、执法效能综合评估、企业诉求收集反馈、政策落实跟踪问效、执法满意度测评”等6项核心监督职责。
同时,县司法局对园区企业开展“三访三问”,即访重点企业问执法痛点、访行业协会问共性问题、访监督员问改进建议,及时吸纳监督员对行政执法部门如何优化服务、办理民生实事等意见建议,并建立“监督意见双反馈”机制,对问题建议形成跟踪督办与整改闭环。
“柔性执法”提温度
不久前,会昌县麻州镇某超市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出共1.46公斤的在售薄脆饼干超保质期,该超市却被免予处罚。
原来,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当事人此次行为系其从事食品经营以来首次违法,案件调查期间未收到相关投诉举报,且当事人积极召回涉案食品,于是作出免予处罚决定。
近年来,会昌县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推动各涉企执法单位落实行政执法减免责“四张清单”制度,依法落实“首违不罚”“轻微违法免罚”,让企业感受到执法温度。
为防止“一免了之”,该县积极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实现“免罚不免责”闭环管理机制,要求执法部门作出免罚决定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申请表》,帮助企业排查风险隐患,促进企业与执法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今年以来,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共适用“四张清单”案件34起,减免罚款166.92万元,主动为企业开展信用修复171次。
“法护营商”重长效
近日,由会昌县司法局联合县工商联开展的“万所联万会”法治专题讲座座无虚席,全县120余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商会代表围绕经营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陷阱、合同纠纷等问题与授课律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场法治讲座,犹如给企业做了一次“法治体检”。为形成“执法查隐患、普法治未病”的良性循环,该县建立“执法普法”工作机制,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现场同步开展法规解读。
该县生态环境局在针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危险废物管理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中,向企业赠送《排污企业生态环境规范化管理指南》,引导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县应急管理局在安全隐患整改复查中,聘请专家开展全覆盖指导服务,聚焦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执法检查事项,深入现场开展专业检查。
会昌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智武介绍,从“管住乱作为”到“主动优服务”,会昌县用制度刚性让涉企执法从“碎片化监管”向“系统性治理”转变,筑牢了权力运行的制度篱笆,激活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心剂”。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