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乌铁两级法院以生态修复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2025-06-24 17:50:1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张秀

近年来,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贯穿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全过程,通过做好生态修复文章,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十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林区正式揭牌。

该基地是全国首批10个示范基地之一,由哈密铁路运输法院主导设立,依托“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生态修复”模式,打造跨部门协作生态修复的“新疆样板”。

“基地打破传统生态治理壁垒,在新疆首创‘院长+检察长+林长’协同治理模式。”哈密铁路运输法院院长乔剑介绍,3年来,该基地使用生态补偿金29万元,完成2900亩林地补植,涉及苗木17700棵,其中云杉16350棵、落叶松1350棵,成活率均达标。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在办案过程中,乌铁两级法院发现,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者处以刑罚,并不能改善被其破坏的生态环境,让他们承担起修复生态环境的义务更有意义。为此,乌铁两级法院积极尝试将恢复性司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联合相关单位在岳普湖县布谷里沙漠、轮台县塔里木胡杨林公园等地设立治沙护绿司法保护基地。

如果生态修复不达标怎么办?乌铁两级法院经过充分调研,并参照国内类似案件的审理,探索建立环境资源补植复绿保证金制度,并将其引入判决,作为量刑考量情节。

“3年来,相关被告人已补种树苗3910亩78420棵,缴纳补植复绿保证金96884元。”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副院长马雪桦介绍,被告人履行补植复绿义务后,法院及时回访,根据修复效果返还补植复绿保证金。

2020年初,某公司在未办理占用草原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堆放矿渣压埋草原。经鉴定,该公司的行为导致500余亩国有天然草场被破坏。吐鲁番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在乌铁中院主持下,某公司与吐鲁番市检察院达成和解协议,某公司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修复植被。

签订和解协议后,出现了新问题,在受损草原原址修复存在困难。法院与林业和草原局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异地修复方案。

2022年6月,乌铁中院联合吐鲁番市检察院、吐鲁番市林业和草原局、托克逊县林业和草原局,在托克逊县设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之异地修复司法示范林。司法示范林总规划面积505亩,经过修复和改良土壤,目前已种植杏树3万棵。杏树林既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又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

如何让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2020年,某矿业公司开采煤矿时,矿井水外溢导致沙漠污染。某公益组织发现后,于2022年向乌铁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经公益组织、矿业公司、生态环境部门三方沟通,矿业公司和公益组织共同提出方案,由矿业公司在矿区周边建设105亩试验田,弥补生态损失。乌铁中院依法审查后同意该方案。

“今年年初,105亩试验田全部通过验收。”马雪桦介绍,试验田的建成,为沙漠生态治理在树种选择、培育方式、治理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介绍,乌铁两级法院将持续加强对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的打造及宣传,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实现环境资源审判法律效果与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