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筑牢钢铁动脉 守护苗乡侗寨

黔东南州“五位一体”护航铁路护路联防实践

2025-06-16 11:08:4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见习记者 胡特旗 通讯员 胡剑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成果初现、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贵州铁路沿线盗抢运输货物的违法犯罪也日益严重。为了遏制盗抢行为,1989年,贵州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铁路护路联防承包工作,就近聘请铁路沿线村民守护铁路,由此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护路大幕。

守护的是铁路,连接的是民心。36年来,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力破瓶颈,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统筹、路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贵州全省9个市(州)中,黔东南州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尤为突出,连续三年(2022年至2024年)荣获全省铁路护路联防承包工作考核评比一等奖,特别是2024年实现了铁路交通事故、大牲畜上道、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三个零发生”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该州创新构建了“党建引领、科技赋能、路地协同、隐患闭环、法治浸润”五位一体护路模式,进一步夯实黔东南州在全省铁路护路联防战线“旗帜”地位。

党建引领:织密护路“责任网”

黔东南州始终坚守“铁路安全无小事”的发展理念,建立“双组长”领导体制,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铁路部门负责人共同牵头,将护路工作纳入州县乡三级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在铁路护路办统筹下,全州创新推行“双段长+网格长”模式,铁路“专业段长”负责技术治理,地方“属地段长”统筹综合整治,在隐患治理中形成“铁路攻坚技术难题,地方化解群众矛盾”的路地共建平安线路的工作格局。近年来,黔东南州聚焦重点时节、重点时期,开展现场调度、督促会议50余次,整改整治安全隐患300余个。

“桥墩沉降隐患点治理中,铁路部门用混凝土深柱加固技术提升承载力,地方政府同步设置警示标识、安装实时监测系统和防护栏,既解决了技术问题,又消除了群众误入风险。”州铁路护路办主任彭光明介绍。目前,全州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实现“一点一策”动态管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激发各级各部门工作活力的关键。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平台,充分发挥铁路护路联防保安队伍的职能作用,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将沿线网格员、联户长纳入护路责任体系,推动铁路安全治理向末端延伸,构建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防控链”

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争取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资源,将铁路沿线公共视频监控接入铁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并引入无人机、无线倾角振动传感器及AI智能动态监测报警系统等智能监测技术,构建了“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双轨防控体系。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到坡体、桥墩等重要点位毫米级的位移并能将警报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智能监测终端机监测手机上,快速准确捕捉到地质灾害及本体风险早期迹象,为应急救援和抢险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2024年来,全州护路队员在常规巡逻时,通过监控发现并制止翻网入线人员5次,成功解救轻生妇女2人;三穗县采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监测智能监测预警,制定了重点隐患台账,按照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近年来,未发生因生安全隐患引发的事故。凯里市通过有效的人防、技防管控,因连续多年的安全稳定成效被省、州评为年度工作目标一等奖等次,连续多轮次荣获省、州铁路护路联防承包工作一等奖的好成绩。

路地协同:打造联防“共同体”

“铁路安全不能单打独斗,铁路护路要和群众工作融合起来。”州护路办工作人员老陈强调。近年来,黔东南州不断深化“铁路+地方+村寨”三级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将护路政策法规纳入沿线乡镇、村居的“村规民约”。早在2016年,从江县洛香镇岩寨村的村规民约便添加了新条款——破坏铁路设施者需接受“三个120”(120斤肉、120斤酒、120斤米)的处罚,村民黄某某因私撬护网引水灌溉被依“规”处罚,此后沿线再未发生类似事件。2024年,黔东南州创新性地将铁路安全防范纳入“村规民约”管理的护路联防工作模式,被省铁路护路办在全省推广施行。

2022年以来,在铁路和地方大力协作配合下,黔东南积极整治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加固彩钢瓦房12400平方米,修建便民便道12038米。在2024年6月汛期期间,该州沪昆普铁沿线先后发生了三起边坡溜塌、泥石流入侵铁路线的事故,均被该线路巡防员和护路队员及时发现险情并呼停列车,未发生危及列车行车及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经请示铁路部门和省铁路护路办,分别给予了他们1万元、3000元的现金奖励。

隐患治理:闭环销号“零遗漏”

近年来,黔东南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动“隐患排查+民生调解”治理措施,加强群众烧荒烧秸秆排查处置,强化沿线牲畜管理,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及盲、聋、哑等特殊人员管控,结合各级综治中心职能作用,积极建立“拉网排查-精准整治-长效监管”全链条机制,妥善化解涉铁路矛盾纠纷,形成基层一线发现问题、部门联动解决问题、层级向上反馈问题的治理闭环,有效维护铁路沿线社会和谐稳定。2024年来,台江县、三穗县高铁沿线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镇远县、黄平县加速推进“雪亮工程”补点建设,确保隐患不反弹。凯里市积极协调联防资源力量,修建长110米宽2米通行便道,并沿线安装防护网,确保安全。

近三年来,全州累计化解了镇远县高铁下穿涵积水纠纷、施秉县群众扬言拆护网、麻江县占地青苗补偿、凯里市封闭道口等事件100余起,均通过路地联动得到妥善处置,确保了全州铁路路段安全稳定。

法治浸润:激发群众“内生力”

“铁路安全法规编成民歌,乡亲们听得进、记得住!”从江县护路办工作人员说。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宣传矩阵,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开展“靶向式”普法:组织少数民族民歌老师将护路条款编成苗歌侗歌,制定苗歌侗歌宣传短片,并发动矩阵宣传。同时,利用“5·26我爱路”、综治宣传月集中宣传、播放爱路护路宣传短视频等方式,组织开展多形式铁路安全宣传教育。2024年以来,全州州、县两级开展宣传活动35场次,发放资料10万余份,群众在深厚的宣传氛围下,爱路护路意识显著提升。

近年来,黔东南积极探索铁路护路有效做法,从“人防为主”到“科技赋能”,从“单兵作战”到“路地共治”,黔东南州以创新实践书写了铁路护路的精彩篇章,州委政法委副书记潘勇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持续深化护路联防体系建设,让钢铁动脉在苗乡侗寨的青山绿水间安然畅行,为黔东南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