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奕心 曹璟越
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公安局的情报指挥中心,民警正通过一套智能系统快速梳理案件线索:只需上传执法记录仪音视频、公安文书等资料,系统便在数分钟内生成案情分析图谱,串联起人物关系、时间线与证据链。这套由浙江警察学院“法域智悉”团队研发的AI执法智能分析系统,正通过技术赋能破解基层警务效率难题,推动执法办案迈向智能化新征程。
深耕一线需求:从痛点洞察到技术破题
“传统办案中,仅梳理一起盗窃案的证据材料就需4~5天,碰上复杂案件更是耗时费力。”庆元县公安局法制部门张警官的感慨,折射出基层执法的共性难题。由网络安全与执法、侦查学等多专业多学科学生组成的“法域智悉”团队,历时半年走访浙江20余个派出所,发现三大核心痛点:案情梳理依赖人工、笔录制作缺乏系统指引、证据核验存在漏洞。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展开技术攻关。技术负责人杜南泽回忆:“为实现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警情智能解析,我们融合了多种模型算法,迭代了5个系统版本,最终达到警情解析智能又迅速的效果,将复杂案件的案情分析时间压缩至分钟级。”
杭州云栖小镇的2050大会上,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执法多模态数据分析助手”和同样对未来好奇、对科技热爱的年轻人团聚,用年轻人的方式谈创新、看未来。在分享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大家围绕“执法多模态数据分析助手”在未来执法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展开热烈探讨,共同勾勒其在智能执法、精准研判等领域的广阔图景,探索其如何以科技之力筑牢社会公平正义防线,让法治的光芒温暖每一个角落。
三大智能模块:重构执法办案流程
案情秒级解析:数据驱动研判升级。以往需要民警逐份查阅的卷宗材料,如今通过系统智能处理,可自动提取执法音视频、文书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生成可视化案情图谱。以一起跨区域盗窃案为例,传统办案需3天梳理证据链,而使用该执法办案系统后,民警只需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系统迅速对这些复杂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仅用8小时便形成完整报告,办案周期缩短89%。
AI“导航”询问:精准指引笔录制作。传统笔录制作依赖民警经验手动梳理询问重点,易出现关键信息遗漏、询问方向偏离等问题。系统搭载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警情综述进行语义解析。民警上传执法记录仪音视频、报案材料等数据后,系统可快速帮助理清询问主线,自动提取案件时间、地点、涉事主体等核心要素,生成包含关键问题的结构化询问提纲,实现笔录制作效率与完整性双提升。
证据智能“体检”:筑牢司法公正防线。系统构建证据闭环管理机制,通过智能关键证据提醒与多维度交叉比对技术,破解证据核验难题。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挖掘案件证据,自动识别影响定性量刑的缺失证据并实时提醒补充;另一方面,运用多维度交叉比对技术,对实物、电子数据等不同类型证据进行逻辑校验,精准定位矛盾点与漏洞并生成提示报告,确保证据链真实完整。
科技赋能未来:打造“数字战友”新生态
“我们不是替代民警,而是让科技成为延伸的‘智慧触角’。”团队负责人丁菲凡表示,目前系统已在长河、浦沿、松源、海门等多个基层派出所试点使用,下一步将聚焦涉网犯罪研判、跨区域协同办案等场景,开发智能预警、法律条文适配等功能。
随着AI与警务的深度融合,这场静默的执法革命正在重塑基层警务范式。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办案效率,更让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当海量数据在算法中碰撞出真相,当智能系统为执法者提供“最强大脑”,基层警务正迈向“科技支撑、数据说话”的现代化新征程。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