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跟跑者”到“陪跑者”再到“领跑者”

法医向平34年走出我国毒物化学研究拓荒之路

2025-04-30 07:19:5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劳动者之歌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梁文玥

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公布,法医向平名列其中。向平是司法部直属的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毒化研究室)主任,耕耘法医毒物领域34年,面对曾经“难望其项背”的国际法医毒物先进技术,她从“跟跑者”到“陪跑者”,再到如今的“领跑者”,走出一条艰难曲折但终铸辉煌的拓荒之路。

司鉴院党委书记吴何坚说:“向平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成长成才之路是司鉴院不忘初心,‘推动科技进步,践行鉴定为民’的典型缩影,‘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个荣誉称号既属于优秀的她,也属于司鉴院这个光荣的集体。”

忘我精神 感召他人

1991年药化专业毕业后,向平作为全班唯一的共产党员,毅然放弃诸多高薪药企抛来的橄榄枝,来到坐落于上海光复西路1347号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司鉴院,选择投身于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法医毒物化学事业。

彼时毒化研究室刚成立,前面是一片“待垦滩涂”,尤其是体内毒品分析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为了获取第一手生物样品,向平跟着导师和同事远赴边陲地区的戒毒机构。面对深山老林、山路崎岖,整个团队未曾退缩,终于完成了系统性调研和取样,并详细掌握了哌替啶滥用者体内原体及代谢产物的存在状况、哌替啶在毛干中的分布与滥用史的关系,成功填补了毛发中哌替啶研究的国际空白,该成果荣获1999年司法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34年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实验条件日益优化,向平却始终发挥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党员示范作用,带领团队不畏艰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017年某日,一起小兄妹离奇死亡案相关资料摆在他们面前。在对100余种常见毒物进行筛查后,仍然未能找到死因。偶然间,向平团队得知兄妹家隔壁是一个粮仓,敏锐的职业敏感性告诉她,作为粮仓常用于防鼠防虫熏蒸剂的磷化铝或磷化锌,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会释放出有毒气体磷化氢。

然而,气体毒物检测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没有现成方法可循。面对挑战,向平没有丝毫退缩,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着手研制检测方法。那段时间,整个研究室的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经过整整两个星期,他们终于研发出一套全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模型,成功从死者身体中检测出磷化氢代谢物成分,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

同事陈航感慨地说:“向平家就在单位边上,下班后常常回家吃个饭就又回来了。只要任务在,她就忘了下班的概念,脏活苦活带头干,这种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时时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追求真理 代代传承

在刚刚举办的“2025年法医毒物鉴定新技术及能力验证点评培训班”课堂上,向平对学员们说:“我们要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法医毒物鉴定最新技术,增强应对司法实践中最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发出中国强音。”而这不仅是她对学员的期望,更是34年来她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

从青葱少女到如今带领团队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中坚力量,向平在科学传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上世纪90年代,毒化研究主要依靠学习国际先进理论和知识经验。进入本世纪初,司鉴院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步追赶国际一流水平,并在个别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时任毒化研究室主任的沈敏是向平的导师。在她悉心指导下,彼时的向平对单次用药的头发分段检测方法有了重大突破。然而这一成果当时却遭到西方科学家质疑。

向平回忆说:“当时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站到了2010年国际法医毒物协会(TIAFT)会议的演讲台上。面对专家的当场质疑,我坚信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尽管英语并不流利,但仍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中场休息时,时任TIAFT主席拍拍向平肩膀说:“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观点)。”那一刻,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此后,向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2年TIAFT会议上,西方科学家公开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单次用药分段分析结果评价的依据。从一束到单根,从头发到发根,从毛发到指甲,从传统毒品到新型毒品,从毒品到临床药物、减肥药、鼠药、有毒生物碱……向平团队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一次次引领国际法医毒物研究的方向。

如今,向平也已成了年轻一辈的导师。这些年来,她培养的研究生、带教的徒弟遍布刑侦一线、禁毒战线、反兴奋剂行业、高等院校等各行各业,成为我国毒化领域的中坚力量,有的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向平2011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起担任TIAFT中国地区代表,2021年又获得“上海工匠”称号。她在学术之路上从未停歇,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00余篇,主持申请专利及软件18项。她与前辈共同出版的6本专业著作,被业内奉为法医毒物化学鉴定的“字典”“宝书”。

“中国法医毒物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是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员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结果,向平用科学实证打破西方偏见,用推进行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展现了科学与真理的优秀传承。”沈敏说。

心怀大爱 鉴定为民

“法医毒物检测必须非常严谨,稍有疏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站在大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前,向平耐心地指导几位年轻法医开展检测。正如其所说,“科学严谨、鉴定为民”是毒化研究室的工作宗旨,也是她的座右铭。

在那个设备简陋的年代,为了获得乙醇准确的体内代谢、消除数据,向平和同事自饮大剂量白酒,每30分钟抽一次血,半天下来,手臂上留下大片针眼和淤青,有时在酒精刺激下一边呕吐还一边抽血……为获得新型毒药物的阳性样品,确认体内代谢的结构,在没有更合适方法的情况下,她甚至不惜“以身试毒,与毒共舞”。

如今,毒药物检测的技术和标准不断提升,向平带领团队练就“大海捞针”神技。他们率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精准识别以及预测研究,成功破解“完全未知物鉴识破解”的国际难题。

34年来,向平完成毒化鉴定逾10万件,其中不乏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除了服务司法、行政执法之外,她还带领团队长期为医院提供中毒急救检测的公益服务,每年数百次不分昼夜地“与死神赛跑”。

“毒药物是万变的。为了能与犯罪分子角力,从死神手中抢人,我们吃再多苦、出再多力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背后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平说。

“‘心怀大爱,行求致远’是向平的真实写照。”司鉴院院长舒国华说,正是有了像她这样的司鉴人,司鉴院才能成为专业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队”、司鉴为民的“领头羊”,并引领新时代司法鉴定行业勇攀高峰、再创新业。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