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扬州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4-05-06 07:55:0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文化中国行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当千年前的人们谈论江苏扬州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向往,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有“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感叹,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闲逸。

当今天的人们来到这座古城时,人们能看到什么?

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瘦西湖,有突出“盐商市井”鲜明特色的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有保留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讲述千年历史文化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近年来,扬州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在活化中得到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重生”

“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冬荣园的小剧场内,戏曲演员游佳琦表演的扬州清曲《板桥道情》,赢得了游客的热情掌声。

这里的传统老戏台上,每天进行各类非遗演出。历经风雨的冬荣园,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在近年来“重获新生”。这样的改变,正是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缩影。

全长1122米的东关街,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华氏园、冬荣园等省市级文保单位25处、历史建筑8处,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自2006年起,扬州市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通过拆除乱搭乱建、修缮各类文保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举措,延续了传统的街巷体系、空间形态及地方建筑特色,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整治后的东关街,于2010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人们在饶有兴致地看杖头木偶,听扬州评话、清曲时,传统文化就生动了起来。”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顾风说,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人人都自然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微更新”催生新业态

与东关街“大整治”的保护方式不同,扬州对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缮,采用了“微更新”的理念。

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副院长邱正锋介绍说,从明代开始,仁丰里就是扬州人的重要住宅区域。“近年来,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街区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延续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围,留住活态历史,让繁华热闹在古城重现。”

2014年,扬州开始制定仁丰里的保护规划和整治规划。历经10年“文火慢炖”,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催生了“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

从上海返乡创业的民宿店主袁荔,回到仁丰里后就决定不再离开。两年多来,经过袁荔与设计团队的不断研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南柯一梦”等扬州典故印章、“文昌阁”“四望亭”等扬州景点印章先后上架,供游客市民选用,已经成为仁丰里小有名气的“打卡点”。

“我记得小时候的巷子,没有鲜花也没有现在这么干净。现在的仁丰里,居民家中都有卫生间,天然气也已入户。街区改造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并未改变原先的风貌,把这里打造成一张展示扬州深厚底蕴的城市文化名片。”袁荔说。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

在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展示和传承场所,记者看到了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雕、雕版等多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作为苏绣(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吴晓平,从业至今已有50余年,年龄虽长,手法却十分稳健。

“水面的部分比较细腻,得用最细的丝,到了绣山体的部分,就要换另外一种丝线。”在东关街的非遗展示活动上,吴晓平捏着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一边给游客展示丝线一边绣制,细密的针脚勾勒出山川河流,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不似绘画却胜似绘画。

在传承非遗的“匠人”中,既有耕耘半生的前辈大师,也有赓续接力的后辈力量。

青年琴师高廷鑫是广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从小受斫琴师父亲的影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最终还是弃“理”从“文”,钻研琴技,将琴坊开在了非遗扎堆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把爱好变成职业的高廷鑫,如今接下了传承古琴技艺的接力棒,“我平时会教学,也会在一些场合向游客展示琴艺,很高兴看到对古琴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扬州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健全领导协调管理机制、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等举措,推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目前,全市已经有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守护城市文脉

近些年来,扬州高度重视古城保护立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扬州分别于2010年、2011年制定了《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扬州于2017年制定了《扬州古城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办法》。

2017年1月1日,《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该地方性法规通过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职能和古城保护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设立扬州古城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实行分区域保护,规范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等内容,为扬州古城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19年1月1日,扬州市文化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提出,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普及和分类保护力度,培养更多致力于非遗传承的接班人。

“长期以来,扬州注重把法治贯穿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始终,通过建章立制对多年来扬州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的经验进行固化,在法治轨道上保护扬州古城和扬州的传统文化。”邱正锋说。

编辑:刘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