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荣 李文茜
近年来,针对辖区复杂多样的家事案件类型,传统民事审判模式付之阙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提出以诊断、治疗、修复的愈疗型家事司法理念为指导,运用多元、开放、立体、综合的司法救济手段对社会化家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统筹,开创愈疗型家事司法“宝安模式”,从解决家事纠纷本身延伸至解决纠纷背后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将家事司法模式完成从刚性裁判到柔性司法的转变,彰显家事审判“柔性司法”和“人文关怀”。
凝聚调解合力
宝安法院主动协调非正式司法程序以及社会服务机构,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区义工联合会、区妇女联合会等部门合作建立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联调系统,建立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名册,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方参与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机制,形成诉前多元化解家事纠纷合力。进入诉讼环节的家事案件,不断完善《家事案件审理规程》《家事调解员工作规程》等规程,确定调解优先、适度职权干预等原则,实行离婚冷静期制度等独特审理程序,同时积极开展诉中、诉后调解工作,切实将调解贯彻司法办案全过程。
在一起继承纠纷中,岳父母与其女婿在女儿车祸去世获赔的抚恤金分配上产生分歧,双方当事人一开始针锋相对,岳父母认为女儿车祸去世后他们无依无靠,男方则认为他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为了生活费已经很是发愁,岳父母还为了妻子的抚恤金起诉他,有苦难言,双方互不相让。宝安法院家事少年庭法官认真梳理案卷材料后,敏锐地察觉到当事双方虽然积怨已深,但还是存在调解和好的可能性,立即通过宝安区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联调系统启动联动调解。之后,法官与来自区妇联的调解员,从情绪疏导、亲情唤起、释法说理出发,以面对面、背对背的方式,缓解双方当事人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疏导孩子们的悲伤情绪。最终,男方主动把款项汇给两位老人,两位老人又从中取出部分钱作为外孙的生活费,一家人误解消除,握手言和。
近年来,宝安法院家事调解员全流程参与调解案件5329件,成功调解3031件,调解成功率高达56.88%。
重视心理疏导
“感谢你们的悉心开导,我们不离了……”在宝安法院心理疏导工作室,一对原本坚决要离婚的年轻夫妇“峰回路转”,重归于好。案件中的女方产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而男方当时因晋升机会醉心工作,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关怀理解,导致女方对婚姻生活心灰意冷,提起离婚诉讼。接到诉状后,男方十分愧疚,主动向承办法官寻求帮助,他表示努力工作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希望能挽回婚姻。法官了解情况后,与心理疏导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一同耐心倾听女方心声,纾解她的负面情绪,引导她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并向男方科普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表现。在进行多次心理疏导后,双方心结解开,自愿和好。
一直以来,宝安法院重视心理疏导,出台了全省首份《家事案件心理咨询工作规程》,与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共建心理疏导工作室,由其派驻心理咨询师全流程参与当事人心理疏导、心理测评等工作,心理咨询师通过其专业知识,帮助双方梳理家庭问题,对双方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态度、方式进行辅导,有效填补家事审判在情感性问题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此外,宝安法院还推进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诉后修复模式,由社区建档跟踪、回访帮扶,社区与志愿服务机构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家庭治疗小组等社区公益活动,与民政、技校、企业等共同开展行为矫正、职业培训、帮扶就业等项目,同时联合妇联、心理咨询师协会等部门对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指导、心理治疗、帮扶教育等,帮助当事人及家庭成员尽快走出困境、重塑信心。
优化庭审方式
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的原告,在诉讼请求被驳回后,却向法官送来锦旗以表谢意。原来,承办法官在审理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被告存在不尽抚养义务等不适合抚养孩子的法定情形,驳回原告起诉。但针对被告作为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不当的情况,向其发出全市首份《家庭教育告诫书》,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被告当庭悔过并承诺今后会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判决后,法官主动留下原告,协同社工对其进行劝解开导。原告表示被告承诺今后正确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自己的探视权也得到保障,非常感谢法官。
“家事诉讼中心不仅是家事纠纷的处理中心,也是‘暂时性问题家庭’的修复场所,我们在庭审中注重以关怀来消除对抗。”宝安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庭长王李娜说,法官在圆桌审判庭中以爱的理念为前提,以情感说理的方式,将法律价值、理念和规则及背后的道德价值等传递给双方当事人,促使过错方认真悔过,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重建家庭秩序。
为进一步强化愈疗效果,法院还积极加强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构建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同乡亲友“五位一体”家事法庭关怀模式,共同为涉案当事人提供关怀、教育和保护。
延伸司法职能
“家事审判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和谐密不可分,不能一判了之。”宝安法院副院长张艳红介绍,宝安法院积极与公安、检察、妇联、网格、民政、司法、公证等职能部门以及社区等基层组织联动,实现系统联通、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打造反家暴“互联网+”模式,运用大数据深层分析和智能研判手段,从源头预防家事纠纷,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坚持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在未成年人参与庭审的家事案件中引入民事观护制度,通过社会专业义工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心理观护,建立观护档案,社工在家事案件审结后定期回访涉案家庭,收集当事人的经济困难、心理创伤、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向当地妇联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社会组织发出《社会帮扶建议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宝安法院还与区妇联共同创办“重启幸福”工作室,与区检察院、宝安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妇联、团区委、关工委八家成员单位共同签署《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区妇儿服务中心、社区家长学校为依托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幸福家庭教育课堂,针对案件当事人家庭情况进行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个案辅导,通过情感修复、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等方式给予家庭指导和帮助,共同打造学校、社会、司法“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指导新格局。
据了解,截至2022年12月,宝安法院心理咨询师为涉案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3798人次,挽救了1000多个家庭,社工为646名未成年人提供庭前、庭中、庭后陪同服务,回访1958人次,有效促进社会、家庭和谐。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