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务创新看基层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刘莉 韦德标
“工地深夜施工太吵,影响休息!”“我的工钱要不回来,包工头躲起来了!”“买了车位,物业还要收停车费,你们快来看看!”……一些非警务诉求时常涌向110报警平台,既挤占宝贵的应急警务资源,又因专业匹配度不高导致群众诉求难获高效解决。
如何高效专业回应群众诉求、将有限警力用在刀刃上?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委政法委以“有解思维”破局解题,推动综治、公安、政务数据深度融合,构建非警务警情分流转办机制,实现“分得顺、接得稳、办得好”,既为基层警力“松绑”,更让群众获得感“加码”。
精准分流打通转办“高速路”
“快来帮帮我,我丈夫打我!”今年6月的一天,宾阳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名女子的求助。
接线警务人员细心询问求助细节及地址信息,经指挥中心分析研判确认属于家庭矛盾纠纷,立即启动非警务警情流转工作机制,将信息快速流转至宾阳县综治中心,联动妇联、派出所及事发乡镇、村委会等工作力量赶赴报警女子家中。
经实地核实,两口子因家庭琐事引发争吵。女子越想越委屈,便拨打报警电话,实际并未发生肢体冲突。“一时气话最伤人,有什么问题好好沟通,日子才能过得顺。”工作人员耐心开导,一场因琐事引发的“报警风波”平和化解。
“分流不是‘甩包袱’,而是为了更好地将力量统筹起来、机制运行起来、工作规范起来,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专业的管。”宾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吴东莲边介绍《宾阳县非警务类警情矛盾纠纷流转处置实施办法(试行)》边强调。
为切实推进非警务诉求高效解决,宾阳县委政法委按照“入口唯一、分类明确、转办顺畅、出口统一”工作原则,主动拓展110多元联动渠道,编制《非警务类报警事项分流处置责任目录》,实现非警务警情受理、推送、处置、办结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强化全量事件汇聚、快速研判分类、跨部门事件流转、联动指挥调度,确保“研判精准化、转办信息化、处置联动化、反馈常态化”。
快慢结合织密调处“全链网”
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件诉求背后都是群众对幸福和安全的期许。
“‘快’是效率,‘慢’是温度。”宾阳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李丽向记者介绍说,“快”是指搭建清单化、网格化、专业化高速通道,确保非警务警情快速研判、提速分流、联动快处,以工作效率换群众满意;“慢”是指调处时多问一句、多想一层、多做一分,让群众慢下来、坐下来、说出来,调解员“抽丝剥茧”释法说理,以慢工细活换群众暖心。
依托镇级枢纽“就近办”、相关部门“快速应”、深入回访“防升级”三步走工作法,宾阳县委政法委织严织密纵横联动的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调处网络,使工作指令有序穿梭、迅速响应。
今年8月的一天,宾阳县武陵镇云岭村路口,两车车主因会车避让问题发生争执,推搡间一车主受轻微伤。接警后,宾阳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推送转办,县综治中心流转调度武陵镇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派出所警务人员及网格员、调解员等快速到场,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疏导化解。为巩固调解成果,调解员及网格员事后上门回访矛盾双方当事人,确保事心双解。
遇到复杂矛盾纠纷,宾阳县严格落实定责任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化解、包回访的“四定三包”工作要求,细化措施、压实责任。
精准施策实绩实效“双提升”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解决在基层”目标,宾阳县委政法委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明确县级综治中心“实战指挥”、镇平安法治办“一线处置”、村(社区)综治中心“纠纷排查”的各级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县—镇—村—组”四级专业调解工作队伍,将非警务警情接办与入户走访、便民服务、政策宣传相结合,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工作格局。
宾阳县创新实施“四诊”工作法,即县领导干部坐班“接诊”、镇领导班子入户“看诊”、包村干部及调解团队靶向“问诊”,整合警力与社会力量联动“会诊”,为每一个诉求、每一起矛盾纠纷针对性地定制个性化调处和解决方案,推动非警务警情分流转办工作落地见效。
据了解,今年以来,宾阳县110报警平台从全量接警警情中,梳理分流推送86.48%的非警务警情,县综治中心100%全量接收并流转调处,实现警务资源“松绑增效”与民生诉求“响应快处”双向共赢,基层民警更专注于治安巡防、侦查破案等主责主业,见警率和处警效率明显提升,全县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5.54%,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