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万静
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的第二天,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为侵权假冒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法治日报》记者从分论坛上获悉,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持续强化制度保障,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部门紧盯侵权假冒重点领域,加强源头保护与全链条治理,有力维护了中外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第十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打击侵权假冒社会氛围良好
打击侵权假冒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多边合作的制度基石,更是促进全球贸易包容发展的信任纽带。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束为在致辞中介绍了2025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就:
制度建设更加系统。坚持顶层设计大保护,国务院发布《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促进公民、组织依法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多部门联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商标行政执法证据规定》《市场监管领域知识产权案件案由规定》《商标侵权案件违法经营额计算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
行政执法更加精准。坚持人民至上严保护,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更好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环节,持续深入开展“剑网”“龙腾”“蓝网”“净网”“铁拳”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2.7万件。组织开展2025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共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3683余吨、货值4.32亿元。
刑事司法更加有力。坚持协同发力强保护,公安机关聚焦食品、药品、农资、家用电器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重点商品,纵深推进“昆仑”等专项行动,前三季度立案侦办假冒伪劣犯罪案件19062起。审判机关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新收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7.99万件。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一步迈入专业化、综合化发展阶段。
社会共治更加务实。坚持宣传引导同保护,市场监管部门在重要时点节点举办系列宣传宣讲活动,包括发布《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全国质量月、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等活动,以新闻发布、专题报告、政策解读、以案示警等,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打击侵权假冒良好社会氛围。
知识产权执法环境日趋复杂
当前,一系列新技术和数字环境发展给全球贸易带来诸多挑战,也使知识产权执法环境日趋复杂,需要各国拿出更全面、更协调的应对措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供应链的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进一步助长了非法贸易形式和假冒商品的贸易趋势。根据经合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基于2021年海关数据的研究,全球假冒商品的贸易额约为4670亿美元,占世界整体进口总额的2.3%。尽管这一比例比2019年略有下降,但假冒商品影响了几乎所有行业和产业类别,使依赖于商标、版权、专利或者设计的企业都面临侵权风险。
国际刑警组织网络犯罪分局副局长梅胡托·罗德里格斯也指出,目前全球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面临“挑战”,犯罪集团正在快速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使用新商业模式、数字商务工具、加密技术和社交媒体猖獗作案,意味着执法部门必须通过更强的情报共享、更好的培训和现代调查工具来适应。国际刑警组织正投资新的分析平台帮助成员国侦测在线犯罪网络、追踪非法,进一步帮助相关成员国识别跨境关联犯罪。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法律专员姚非认为,假冒商品的流通路径仍然难以追踪,因为它们通常会经过多个中转国。目前已显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假冒商品对欧盟的进口倾向于流向反假冒处罚较宽松的成员国;二是假冒商品运输不再是整批海运,而是拆分为多次空运和海运。
数字经济创新呈集群发展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强力赋能各个领域,服务贸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过去十年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占比继续增长,数字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引擎作用愈加明显。
在此次分论坛上,《世界主要城市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对世界102个主要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高的头部城市,主要集中在北美、东亚和部分欧洲地区,其中纽约、北京和东京位列前3位,首尔、深圳、上海、旧金山、伦敦、巴黎和斯德哥尔摩分别列在第四至第十位。同时,首都城市在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中继续保持突出优势,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座是首都城市,在前20强中首都城市占一半,达到10座。
《报告》还指出,二十国集团继续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5%来自二十国集团成员,较上一年占比进一步提升,充分反映出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数字治理和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呈现出显著的集群发展特征。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实现历史性突破。
本报上海11月6日电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