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王莹
□ 本报通讯员 吴款
“没想到综治中心成了家门口的‘吃茶话事’点,我们喝着茶就把困扰半年的停车杆纠纷解决了!”近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某小区商户王女士看着重新优化的停车杆,难掩满意之情。这起曾让商户、物业、业委会三方剑拔弩张的纠纷,最终在建阳区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下圆满化解。
近年来,南平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建强硬件基础、完善机制体系、建优专业队伍,构建起“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为闽北大地筑牢平安和谐根基。
打造“一站式”综合体
走进南平市延平区综治中心,一层的便民服务大厅格外醒目。窗口工作人员正耐心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一旁的调解员与当事人轻声沟通。走上二楼,信息化平台大屏幕实时滚动着各类数据,工作人员通过平台精准调度各方力量……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量分散、场所不足、功能单一”等难题,南平市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全市共新建县、乡两级综治中心57个、扩建45个、提升50个,实现市、县、乡153个综治中心全覆盖。
在硬件建设中,南平市坚持“功能集成、资源整合”理念,推动各级综治中心统筹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入驻,整合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2345便民服务平台等6大平台功能,打造“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治理综合体。
同时,南平市深挖闽北茶文化底蕴,在综治中心与村居因地制宜设置“吃茶话事”点,将调解场所从“会议室”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表达诉求、化解矛盾。
据统计,2025年以来,全市综治中心“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1.1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9.24%。
构建“四个一”新格局
“感谢综治中心和平安指导员,帮我们24名农民工拿回了拖欠多年的工资!”一名农民工感慨道。
据了解,今年1月,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运用“四个一”治理机制(以一个综治中心为枢纽,以一个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一支平安指导员队伍为骨干、以一项“吃茶话事”机制为载体),成功化解一起欠薪问题。通过贯穿市、县、乡三级,横向联结多部门的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大历镇综治中心接到该起“派单任务”。随后,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联动机制,协调法院平安指导员介入处置。
在就近的“吃茶话事”点,平安指导员凭借专业法律知识,指导调解人员梳理工时、薪金信息,向欠薪方吴某某阐明法律后果,同时安抚农民工情绪,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
面对吴某某后续“躲债”行为,镇综治中心联动法院启动“绿色执行通道”,通过拘传、查控财产等措施,成功为农民工追回11万余元薪资。
据介绍,为配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力量,南平市选派2353名政法干警担任行政村(社区)平安指导员,158名县级政法单位班子成员挂点联系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全市全覆盖。
“这些平安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摸排风险隐患、指导调处矛盾纠纷,2024年以来已摸排涉稳风险隐患2321处、指导调处矛盾纠纷1.08万起。”南平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南平市还以“吃茶话事”机制为纽带,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参与议事调解,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2024年以来,全市“吃茶话事”点共开展群众讲堂3084场次,处理群众意见诉求1.04万件,化解矛盾纠纷1.07万件。
跑出“基层解”加速度
“从纠纷发生到拿到赔偿,只用了几天时间,只跑了一趟,综治中心真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今年4月,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一起交通事故的家属对综治中心的调解效率赞不绝口。
4月13日,水吉镇池中村村民罗某驾驶两轮摩托车与外省籍务工人员胡某驾驶的货车发生碰撞,罗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因胡某事发时身着某单位工人服装,罗某家属20余人前往该单位门口聚集,要求赔偿60万元。
接到报告后,南平市、建阳区两级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乡呼县应”机制,协调交警大队、司法局、保险公司等单位下沉水吉镇,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另一方面深入调查事故责任,积极搭建协商平台。经过几天的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顺利达成协议,纠纷成功化解在基层。
这样的高效处置,在南平市并非个例。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率达99.91%,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从城乡的综治中心到村居的‘吃茶话事’点,从信息化平台的精准调度到平安指导员的上门服务,综治中心已成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桥头堡’、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南平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平市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加码”。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