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分论坛举办

中国首次跻身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十

2025-11-06 20:03: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万静 

11月6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为侵权假冒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持续强化制度保障,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部门紧盯侵权假冒重点领域,加强源头保护与全链条治理,有力维护了中外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共销毁货值4.32亿元侵权假冒伪劣商品 

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侵权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多边合作的制度基石,更是促进全球贸易包容发展的信任纽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束为在致辞中介绍了2025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制度建设更加系统。坚持顶层设计大保护,国务院发布《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促进公民、组织依法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多部门联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商标行政执法证据规定》《市场监管领域知识产权案件案由规定》《商标侵权案件违法经营额计算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 

行政执法更加精准。坚持人民至上严保护,聚焦更好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环节,持续深入开展“剑网”“龙腾”“蓝网”“净网”“铁拳”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2.7万件。组织开展2025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共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3683余吨、货值4.32亿元。 

刑事司法更加有力。坚持协同发力强保护,公安机关聚焦食品、药品、农资、家用电器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重点商品,纵深推进“昆仑”等专项行动,前三季度立案侦办假冒伪劣犯罪案件19062起。审判机关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新收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7.99万件。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一步迈入专业化、综合化发展阶段。 

社会共治更加务实。坚持宣传引导同保护,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宣传宣讲活动,包括发布《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状况》《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全国质量月、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等活动,以新闻发布、专题报告、政策解读、以案示警等,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打击侵权假冒良好社会氛围。 

数字技术发展让打击侵权假冒面临挑战 

当前,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数字环境的发展给全球贸易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同时也使知识产权执法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侵权手段变得更加隐蔽、更加跨境,需要各国更全面、更协调的应对措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供应链的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进一步助长了非法贸易的形式,同时也助长了假冒商品的贸易趋势。根据经合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基于2021年海关数据的研究,全球假冒商品的贸易额约为4670亿美元,这个数字占了世界整体进口总额的2.3%。尽管这一比例比2019年略有下降,2019年数据是2.5%,但是假冒商品影响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类别,使任何依赖于商标、版权、专利或者设计的企业都在面临着侵权的风险。 

国际刑警组织网络犯罪分局副局长梅胡托·罗德里格斯也指出目前全球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所面临的“挑战”:犯罪集团正在快速地适应新的形势、新环境,它们使用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商务工具、加密技术和社交媒体猖獗作案,这意味着执法部门也必须通过更强的情报共享,更好的培训和现代调查工具来适应。国际刑警组织正投资新的分析平台来帮助成员国侦测在线犯罪网络等,并进一步帮助相关成员国识别跨境关联和相关的跨境犯罪。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法律专员姚非认为,假冒商品的流通路径其实仍然难以追踪,因为它们通常会经过多个中转国。目前已显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假冒商品对欧盟的进口倾向于流向于反假冒处罚较宽松的成员国;二是假冒商品运输不再是整批海运,而是拆分为多次空运和海运。其他的问题还包括进口假冒零部件在欧盟境内最终完成组装、电商平台中隐藏的侵权链接以及代发货模式下的侵权假冒行为等等。 

数字经济创新呈现出显著集群发展特征 

今年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这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数字技术强力赋能各个领域,服务贸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过去十年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占比继续增长,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从2015年的43.2%提升至2024年的53.4%,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到了4.64万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114.2%,远超货物贸易47.5%和传统服务贸易73.5%,可见数字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引擎作用愈加明显。 

在此次分论坛上,《世界主要城市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对世界102个主要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根据《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高的头部城市,主要集中在北美、东亚和部分欧洲地区,其中纽约、北京和东京位列前3位,首尔、深圳、上海、旧金山、伦敦、巴黎和斯德哥尔摩分别列在第4至第10位。同时,首都城市在数字经济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中继续保持突出优势,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当中,有6座是首都城市,在前20强当中首都城市占了一半达到10座。 

《报告》还指出,二十国集团继续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国在区域合作当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排名前20的城市当中有95%来自二十国集团成员,较上一年占比进一步提升,充分反映出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数字治理和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呈现出显著的集群发展特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实现历史性突破。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