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起号”是指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创建新账号从无到有聚拢粉丝人气的运营过程。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获得更高曝光率和关注度,借助摆拍造谣、炮制热点等方式快速涨粉,刻意制造舆情事端,相关行为被称为“暴力起号”,引发舆论一致声讨。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近期曝光的多起“暴力起号”事件,总结舆情特征,并提出应对建议。
舆情事件
1. 贵州“女子怒砸保时捷抓小三”事件
8月31日,一段“贵州女子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情节疑似“原配抓小三”,一名女子情绪激动地踹踏保时捷的前挡风玻璃,导致玻璃碎裂,事发时现场有二十余名围观群众。视频迅速激发网民“吃瓜”热情。9月6日,微信公众号“贵阳公安”发布通报称,涉事自媒体为了“起号”,虚构“抓小三砸豪车”情节,租赁公司老板、策划者付某,“演员”田某某、陈某某均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涉案保时捷的维修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租车公司亦被依法追究管理责任。随后,贵阳网安民警通过“@百姓关注”详细介绍案情,称部分不明真相群众拍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后迅速发酵,呼吁网民明辨是非。

(网传“贵州女子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视频截图)
2. 河南“54岁阿姨上岸政法大学硕士”事件
8月30日,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励志帖文。该网民账号名为“美丽人生”,称自己用了30年时间,从河南的县城考到北京的高校,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帖文所配照片为一名中年女性与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合影。帖文内容引发关注,获部分网民称赞“励志”。9月1日,该网民在另一篇帖子中回应“大龄研究生无意义”等质疑,称“退休后时间很充裕”“只要活着,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为晚”,再次引发众多网民留言支持。9月3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回应表示,该校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的、河南籍的学生”,网民直呼“又是一起编造的‘励志’骗局”。另据媒体消息,该账号IP属地显示为北京,粉丝1907人,获赞与收藏高达18.8万。目前该账号被禁言,内容已清空。

(网传“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帖文截图)
3.“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事件
今年6月底,账号为“××在海外”的自媒体博主发布“印度贫民窟遇中国女子求救”视频,显示一名女子身穿外国传统服饰,怀里抱着婴儿称“我是来这边做生意的,我破产了,他(丈夫)看我长得不错,就把我给娶过来了”,该女子请求博主帮助她回国。此后,该博主又接连发布多个后续视频,探访印度贫民窟,营救该女子,视频引发广泛关注。9月7日,微信公众号“公安部网安局”发布通报称,杨某某(男,22岁)伙同其女友陈某某(女,25岁)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以直播带货、牟取利益,共同策划、拍摄该虚假视频并在网上发布。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杨某某、陈某某处以行政处罚。当日,“#2人造谣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罚#”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榜,累计阅读量超2000万次。“@潇湘晨报”等媒体斥责二人“骗同胞实在可恶”;部分网民批评“流量是双刃剑”,还有部分网民不满处罚力度过轻。

(自媒体博主发布“印度贫民窟遇中国女子求救”视频并误导网民)
舆论观察
在相关讨论中,主流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批驳此类“暴力起号”歪风。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认为,“‘暴力起号’是精心设计的情绪骗局”“靠虚假起号积累人气注定长不了”;“@人民网评”提醒,“事出反常必有妖,网络视频的内容越是离奇,越是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落入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
二是揭露“暴力起号”乱象背后的流量逻辑和操作套路。《法治日报》发文称,“快速起号的方式之一就是打造剧本,设立人设,利用网友的优越感、好奇心、窥探欲等引发评论和期待,将这类剧本重复四五轮吸引足够粉丝关注和流量后,就能起号成功。再将之前的视频一删,一个优质的、有高粉丝量的账号就此诞生,此时博主就可以通过接广告、卖产品等把流量转化为商业收益了”。“@南方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暴力起号’的逻辑大概可以总结为一套公式:反差越大越好,冲突越激烈越好,越能绑架公众情绪越好。它不是小打小闹,它要的就是‘结果导向’。”
三是提出治理“暴力起号”乱象的建议。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认为,监管部门应督促平台履行治理责任,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对高频、反复触犯平台规则的账号主体加大处罚力度,禁止违规账号进行带货、卖课等商业活动。正观新闻等媒体建议,对于专项行动的要求,平台需要有所行动,在算法推荐与审核机制中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强化技术能力的把关,对于可疑账号行为及时预警与拦截。
舆情解析
“暴力起号”已成为当前流量经济大背景下一种“剑走偏锋”式的乱象,观察近期的“暴力起号”事件,相关舆情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特征。
1.逼真内容快速吸引网民眼球
近期几起事件主要来自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起号者”以真人实景出镜讲述“故事”始末,与网民展开互动,相比AI技术助力批量造假、动辄“1天100条视频,最少7天便可起号”的粗制滥造作品,多了几分“真实感”,也更容易赢得共鸣。随着《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等众多行业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依赖AI生成虚假内容的行为已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部分行为人也倾向于选择由真人创作视频内容。上述事件中,“起号者”或本人出镜讲述“励志”故事,或邀请“演员”下场表演,快速吸引大众眼球,并建立起鲜明的“人设”。“暴力起号”行为看似无害,部分内容还打着“正能量”“励志”等幌子,但它是建立在内容虚假、操纵大众情绪、破坏网络生态的基础上,本质是通过“短平快”的方式骗取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完成账号的初始积累,为后续商业变现提供基础。
2. 利用传播规律制造话题“爆点”
“造假起号”事件之所以能蒙蔽大众视听,与“起号者”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密切相关:一是选择重要或敏感的时间点进行发布。如“女子怒砸保时捷抓小三”视频选在农历“七夕节”当日发出,引起网民吃瓜兴趣。二是话题切入点与当下公众关注点高度契合,唤起网民代入感。如“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话题,抛出“名校”“考研”等流量标签,引发公众对“中年群体重返校园”“重启人生”等正向话题的热议;“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视频发布后,快速激发大众对跨国婚姻、海外公民人身安全等问题的担忧。三是主动与网民互动,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氛围。比如“起号者”发布“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帖文后,还主动回应网民质疑;“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话题发酵,“起号者”反复强调“这是真实的”,还在网民留言支招后回复表示感谢等。总的来说,“起号者”的目的就是利用大众朴素情感或者猎奇心理,通过反差、奇葩、八卦吸引网民,制作传播“爆点”,给监管部门的网络空间治理增加了难度。
3. 舆情反转带动大众情绪转向
“暴力起号”行为实质上就是造假。“起号者”假意抛出一个严肃的现实议题,吸引网友耗费心力、情感参与论争,作为自己的牟利工具。因此该行为还意味着舆情的反转。舆情刚曝光时,“起号者”以编造的经历、偏激的观点等内容调动网民情绪,激发网民表达欲望。一旦“起号”行为被拆穿,公众原有的同情、担忧、气愤等情绪,瞬间转为被消费、被愚弄的失落、不满与愤怒。大众情感在舆情反转前后的变化鲜明,刺激舆论场不断产生新的话题,推高舆情热度。而在舆情发酵和反转过程中,政法机关常常被动卷入舆情:反转前被要求调查事件真实性,反转后则被要求严惩“暴力起号”行为,如果介入不及时或处理结果不符预期,舆论不满情绪就会转移到执法部门身上,使其成为被追打的对象。
4. 媒体、大V参与讨论拓宽舆情空间
在此类舆情发酵进程中,部分主流媒体与网络大V贡献话题热度,进一步拓宽舆情空间。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真相的求证者,比如“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事件中,澎湃新闻等媒体跟进采访涉事高校,最终证实此事为假。另一个是公众的普法者,主流媒体主动通过撰写评论、引入专家意见等方式引导舆情方向,既为事件提供了法律框架下的讨论,也为公众的情绪提供纾解渠道。网络大V则是通过对事件解读、剖析社会现象等带动更多网民讨论,形成舆论二次发酵。但是个别大V未经核实直接转发网帖,助推了虚假信息传播,比如“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视频曝光后,“@纯良盟主”“@陈馨薇o”“@上海滩蚂蚁哥”等大V转发消息,还强调“女人丈夫说放人可以,博主要支付50万卢比和一辆车”等细节,更让网民信以为真。
舆情点评
“暴力起号”就是通过极端手段在短期内快速获取流量和粉丝,这种畸形运营模式还衍生出账号买卖、课程诈骗等一系列网络黑产链条。依法从严从重予以打击,当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近期,针对该乱象的治理工作正从监管、技术、司法等多个层面逐渐深入,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行动,明确将“造假起号”等行为纳入整治范围,一批违规账号被处理,相关违法行为人员得到严惩,有效地维护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稳定。综合现有舆情态势,监管执法部门后续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处置与引导工作。
首先,“摆拍-引流-带货”已成为一些自媒体账号的变现套路,而“暴力起号”正是其账号运营初始阶段实施的行为。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做到“勤巡查、早发现、快处理”。比如“女子怒砸保时捷抓小三”事件,就是贵阳警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并主动处置的典型案例。其次,相关部门需继续强化监管与执法,建立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综合事件影响、性质等因素,依法对编造谣言、摆拍造谣、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同时,相关部门可定期公布一些典型案例,最大程度发挥个案的警示意义。最后,遏制“暴力起号”乱象并非仅由执法机关或监管部门承担,还需要网络平台、媒体、网民多方共同参与。比如,平台方要主动承担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以技术赋能等方式加大对可疑内容的识别与处置力度,把好内容关;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全面传递真实、准确、权威的信息,做好正面宣传等。同时公众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警惕与辨别力,对于明显违背常理、刻意煽情的内容保持理性思考。
舆情分析师 王媛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