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概述
10月26日,一位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一酸菜企业的生产制作环境恶劣,有工人作业时抽烟吐痰。视频画面显示,一男子站在酸菜池中用钢叉将酸菜翻动并铲至一旁,另一男子在工作过程中全程抽烟,并在酸菜池中吐痰。这段视频迅速传播并获得大量关注,网民对此表示震惊与愤慨,讽刺称“这是真正的‘老痰’酸菜”。

(网传视频截图)
10月27日,辽宁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网友反映的情况,10月26日当晚,该局连夜开展调查执法,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随后,中国新闻网、光明网、观察者网等媒体转发报道。

(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情况通报)
该通报发布后,舆论质疑与追问仍在持续。央视网评论道,当地的快速反应固然值得肯定,“未进入市场”似乎也已将影响控制到最低,但依然令人后怕。该男子如此肆无忌惮,是否说明这样的生产乱象并非个例,“不干不净”已经成为行业“惯例”?消费者心里的疑虑没解开,仅靠“这批次没问题”的说法,很难重建信任。红网评论文章认为,从反应速度看,执法部门行动果断,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因此消散。惩处可以告慰情绪,却无法掩盖更深层的追问: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仍在发生?通报未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涉事企业是自产自销,还是为其他品牌提供原料?若存在供应链合作,上游企业的品控体系为何形同虚设?《新华每日电讯》也指出,通报发出后,追问随之而来,需要地方仔细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此外,不少网民表示,官方应当点明具体涉事企业名称,否则整个兴城酸菜行业都将受到影响。
截至10月31日10时,相关信息达3.95万余条,“#男子酸菜池抽烟乱吐#”“#市监局确认酸菜生产乱象属实#”“#官方通报男子酸菜池中抽烟吐痰#”等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7000万。

(事件词云图 来源:法治网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点评
该事件之所以引爆舆论,在于其对公众心理造成了多重冲击。首先,制作工人“在酸菜池抽烟吐痰”的画面,直观暴露了“脏乱差”的酸菜生产环境,瞬间激发公众最本能的生理厌恶和食品安全焦虑。其次,这一幕令公众联想到此前央视“3·15”晚会爆出的“老坛酸菜”事件,使得负面记忆被重新唤醒,舆论易将同类事件的多次发生定性为屡禁不止的行业痼疾。最终,这些情绪发酵为一场系统性信任危机:舆论拷问的已远超个案本身,而是直指整个食品供应链及监管体系。
此次生产乱象曝光后,当地市监局连夜调查执法并迅速通报,这一“网民曝光-政府响应”的过程,彰显了舆论监督作为社会治理关键推力的正向价值。相关通报虽在响应速度上值得肯定,但针对关键问题的回应仍存不足,比如未提及涉事企业名称、日常监管是否不到位等核心质疑,因而未能有效引导舆论。舆论期待当地有关部门在初步通报基础上,尽快发布一份更具实质内容的补充通报,进一步公开涉事企业的具体情况和查处结果,同时,也应系统说明当前对食品行业的常态化监管工作,包括日常检查频率、监管流程与成效等,以详实数据展现监管责任。更重要的是,当地需吸取教训,在全行业范围内开展专项排查整治,用看得见的行动打消公众疑虑,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舆情分析师 崔雅婷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