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舆情热点】福建高院依法支持女子用冷冻胚胎为亡夫生二胎 舆论点赞司法温情

2025-11-05 15:22:59 来源: -标准+

舆情概述

10月18日,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治深壹度》节目播发专题报道《我的胚胎谁做主?》,报道一起丧偶妇女辅助生殖权益案。据介绍,福建李女士在丈夫不幸去世后,希望利用夫妻二人在医院冷冻保存的胚胎继续实施移植手术,但医院鉴于医学伦理问题拒绝了她的请求。随后李女士将医院起诉至法院,一审和二审均被驳回。直至2022年6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李女士要求医院为其实施胚胎移植手术生育二胎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并且还能在精神上抚慰双方的老人,最终判决医院继续履行合同,为李女士实施胚胎移植手术。该报道采访到李女士本人、医院代理律师、法学专家及法官,全面回顾李女士个人遭遇、情感动机以及案件背后的法理争议。

(央视报道截图)

10月28日晚,“@央视网”官方微博发出26分钟的报道视频,摘取报道引言内容,并设置“#女子用亡夫胚胎求试管二胎遭拒#”“#女子想为亡夫再生一个孩子遭拒#”话题,将该案引入舆论视野,引发网民讨论。后续不断有“南方都市报”“新浪新闻”“生活帮”等媒体短视频账号发布该报道切片视频,关注度随之升温。10月29日,微博话题“#女子用亡夫胚胎求试管二胎遭拒#”冲上热搜榜第1位。

(热搜话题截图)

主流舆论点赞福建高院的判决体现司法进步和温度。红星新闻刊评称赞这一判决在司法层面就丧偶妇女的生育权保障,以及法律、科技与伦理的平衡等议题,进行了颇具示范意义的探索。福建高院这一改判,展现着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正逐渐形成更为成熟、更具人文关怀的裁判思路。“热度新闻”抖音号解读称,此次判决让我们看到,在科技日益挑战传统边界的今天,司法的人文关怀正是我们在变革中守住的那份初心,用法律为希望背书,让判决为温情注解,这或许正是法治社会最动人的样子。大象新闻评论称,科技能冻结生命的希望,但是如何解冻,考验的不仅仅是医学,更是人性的温度与法律的智慧。网民观点较为多元。其中,部分网民被李女士“为爱延续后代”的真情所打动,支持其在具备经济条件的前提下生育二胎,认为医院无权拒绝,应尊重个人意愿;部分网民担忧孩子出生后会缺失父亲的陪伴,对孩子成长不利;另有网民表示理解医院“害怕担责”的处境,认为当事人和医院诉诸法律渠道解决纠纷是明智之举。

截至10月30日20时,相关信息3124条,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达9838万次。其中,“胚胎”“移植手术”“辅助生殖”是舆论热词。

(事件词云图 来源:法治网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点评

此类涉及辅助生殖伦理、胚胎法律属性、丧偶妇女生育权保障等多重问题的案件,不仅在司法实践中是法律难点,经网络传播后还易吸引舆论关注,触发法理情争论。

而该案的终审改判兼顾法律与情理,广受舆论好评,对同类案件审理具有借鉴意义。在实体层面,首先,终审法院明确将“丧偶妇女”与“单身妇女”的概念进行区分,指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这类行政管理性规范不能对抗上位法规定,也不能作为否认妇女生育权利的依据,明确了法律权威性,维护了丧偶女性的生育权;其次,法院明晰判决的关键依据是“当事人丈夫生前是否有继续生育子女的意愿”,并综合审查多项证据,包括夫妻续缴冷冻胚胎费用、丈夫生前微信聊天记录等,认定生育二胎是双方共同意愿,展现了司法对具体案件的深入洞察,同时将家庭情感和老人慰藉等现实因素纳入考量,使得裁判承载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实现“法理情”的融合,被舆论视为“法治的进步”;第三,法院判决间接回应了“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伦理担忧,肯定“母爱也可支撑孩子的健康成长”,扭转舆论对单亲家庭成长环境的刻板印象。在引导层面,福建高院法官出镜解读该案的判决依据和综合考量,获得舆论积极评价,权威媒体在报道时也并未停留在个案本身,而是更多聚焦于案件的法律示范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在辅助生殖技术日益普及、新型伦理法律难题日渐增多的当下,这一案例为后续类似案例提供了司法先例,也为如何平衡法律刚性和人文关照提供了重要参考。

舆情分析师 牛佳宇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