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吴佩乘
近日,全国科际法学2025年年会暨数字法学的知识增长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指导,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浙江大学数字法治实验室、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会聚研究计划与恺英网络联合承办,境内外20余所高校及实务机构近120名专家师生参会,共探数字法学发展新路径。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孙笑侠,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院长、数字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铭,恺英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沈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申卫星,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许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数字法治研究院国际合作站主任陆青主持。
孙笑侠指出,数字浪潮下传统法学范式解释力不足,数字法学是方法论体系的革新;胡铭强调浙江大学依托多学科优势与杭州“互联网之都”的区位优势,推动数字法学交叉研究;沈军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产学研融合助力数字法治建设;申卫星剖析法学研究“封闭性”问题,认为科际法学是破局关键;许洁立足浙江数字经济与法治建设实践,呼吁以理念升维、制度创新推动数字法学发展。
会议同步举行新书与智能新产品发布仪式,由高艳东主持。魏斌介绍新作《法律人工智能研究——法理、技术与应用》,从多学科视角探索法律与AI融合路径;吴亦全展示法学大数据智能实验平台,可实现多源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降低研究门槛。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由葛洪义主持。在演讲中,冯象强调法学应坚守伦理底线,理性看待AI发展;马长山提出数字法学的时代、信息、计算三重逻辑;李拥军指出AI介入司法需有限度;彭诚信总结了数字法学学术研究的底层逻辑;程乐剖析了“五位一体”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雷磊探讨了法律行为概念的重构;泮伟江分析了“代码是法律”这一命题;李学尧对数字法院的改进进路展开深入阐述。
会议设两个分论坛,围绕四大主题展开研讨。分论坛一——研讨主题一聚焦“科际交叉与知识增长”,由蒋惠岭主持、张谷与柯岚评议,於兴中、汪庆华、赖骏楠、冯健鹏、杨晓畅、郭栋、李汶龙、李志颖等学者围绕数字法学知识增量、AI责任机制与算法规制、数字法学的体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分论坛一——研讨主题二的主题为“技术、经济与法律的同构”,由姜峰主持,陈立与陈征楠评议,报告人为罗国强、丁晓东、谢小瑶、彭飞荣、周翔、南红玉、王静、吴佩乘、韩振文、周芷妍与曾建知。报告内容涉及数字国际法构建、平台治理、法律大模型等内容。各位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分论坛二——研讨主题一围绕“AI算法与法律AI”展开,由郭春镇主持,杜宴林、朱一飞评议。报告人熊明辉、孙皓琛、魏斌、吴亦全、梁桥、张弛、张舒晴、顾秀文、田腕君就法律人工智能的实现、场景化、研究范式、解释规则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论坛二——研讨主题二聚焦“数字平台、数字权利与治理”,由黄山杉主持,王笑红、章程评议。郑曦、许炯、王欣、付彦淇、张文胜、陈慨洋、于嘉宁、李新晴、郑昇蓉等发言人围绕司法数字化、法律人转型等问题提出见解,形成诸多建设性观点。
闭幕式由陈林林主持,杨建军概括数字法学研究方法与向度,肯定会议对数字社会法律问题的回应价值;侯学宾认为会议为“思想盛宴”,强调学科跨界融合特征,并鼓励学者持续助力中国数字法治建设。
全国科际法学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学术会议,旨在紧扣当代法律问题的科际性、复合性、交叉性属性,聚集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为推动数字法学繁荣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