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万家灯火,这是何等令人欣慰的时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宁宁
90后年轻一代改编、创作的红色抗战题材剧,会是什么样子?根据作家都梁“家国五部曲”之一《狼烟北平》同名改编的话剧《狼烟北平》给出了答案。
该剧由90后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张若尘出品、主演,是都梁小说首次被改编成舞台剧。一群年轻人以新一代戏剧人的视角,探讨了大时代与小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用无限的剧场性冲破历史,抵达当代。
一部优秀的作品、两代创作者,通过文字和舞台,进行了一次既充满新生代表达,又延续作品厚重生命力的,触达历史的珍贵对话。
“我们就是要让这部戏打破抗战剧‘脸谱化’的固有印象,让它成为最不像抗战剧的抗战剧,让更多的90后年轻人喜欢上抗战题材的作品。”近日,90后的主创人员张若尘接受《法治日报》记者专访,讲述了这部舞台剧从筹备到演出的幕后故事。
不做拧巴改编,新时代的创作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狼烟北平》是一部具有浓厚京味儿文化的文学作品。谈及创作缘起,原作者都梁曾表示:“我从小在北京长大,我想写一个我心中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把我年轻时看到和思考过的故事写进小说。”
在都梁看来,无论是文字还是戏剧影视,人物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每个人的命运都受时代的裹挟,战争年代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要在历史的洪流中作出艰难选择。”
此次话剧《狼烟北平》走向舞台的起点,源自两年前张若尘与都梁的相遇。此前,改编自都梁的“家国五部曲”的多部影视剧大获成功,尤其是小说《亮剑》的同名电视剧更是成为优秀抗战题材剧目的代表性作品。
但一直以来,“家国五部曲”均未曾涉足话剧领域。张若尘在将这几部作品全部仔细重读后,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舞台潜力。
“我当时直接跟都梁老师说,他的小说里,《狼烟北平》《血色浪漫》《荣宝斋》都很适合改成舞台剧,其中,《狼烟北平》的故事结构和主题最贴合。”
都梁则表示很高兴能够看到笔下的人物亮相在舞台上,“如果年轻人能够通过这部话剧了解祖辈的生活,并对当下自己的生活产生一些触动和积极的影响,那么这部剧即是成功的改编。”
更大胆的是,张若尘当场提出“书里1/3内容得删”的想法。让他意外的是,都梁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认同“保留主线、解构内容”的思路。
“都梁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对主要人物的理解,那些细节已经足够打动人,根本没必要做拧巴的改编。”张若尘解释,过度改编不仅会增加市场推广、项目推进的成本,更可能因拖延让项目“黄掉”。
前后多次的沟通,双方从口头协定走到版权签署,整个过程异常顺畅。
紧扣宏大主题:现代舞台理念全新解构狼烟故事
抗战题材作品常常自带历史的沉重感,如何在两个小时内浓缩都梁笔下丰富的北平风貌和故事情节,是最大的挑战。
在创作之初,张若尘和团队就定下了两个“一定要”:一定要排“不像抗战剧的抗战剧”,一定要让年轻人,尤其是20来岁年轻人看明白、愿意看。“市场调研告诉我们,现在剧场的主力消费者是年轻女性,抓住她们,才算真正打开市场。”张若尘说。
为了打破抗战剧“脸谱化、喊口号、重宏大场面”的固化模式,团队做了不少大胆尝试——
《狼烟北平》在舞台呈现上借用了老北京瓮城的概念,悬浮在舞台上空的瓮城与舞台上的人物形成体量上的强烈对比。这也是时代与小人物命运之间关系的对照。舞台上没有写实的道具,都是陈旧的木箱子,就是一个个的“盒子”,盒子里装载着尘封的记忆,还有家国的情怀。
舞台两侧装化妆镜作为装置,主动告诉观众“这是戏剧扮演”;谢幕时演员脱掉戏服,笑着唱歌收尾,让观众看完能感受到“当下和平生活的珍贵”。对于服装,张若尘也有严格要求:“哪怕是拉车的,衣服有补丁也得有质感,让每个角色都立得住。”
而新生代创作的惊喜不止于此。《狼烟北平》选择了一人分饰多角保留“扮演感”的表演方式,采取一种融合民国时期演出风格和现代舞台元素的全新表现手法,实时影像的当代感与剧情的历史感自然形成一种独特的剧场视觉空间。
同时,剧中还加入了3首原创音乐,融入中国传统歌谣的音乐风格,简短而朗朗上口。现场乐队不但有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三弦,甚至还安排了大提琴现场演奏,呈现出有趣的、厚重的、多变的音乐风格。这些在以往抗战剧里很少见的表现方式,让整部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剧场性,也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亮点。
“我不怕元素多,因为我们的故事和人物足够结实,不会被冲淡。”在张若尘看来,需要用更有力的观演体验来传递给现场观众。多媒体设计等元素为整体的视觉表现赋能,长段的即时摄影可以增强视觉的临场感,多个视角加强剧中人物的形象的同时,也能够使整剧的视觉语言更加统一。让观众们感觉,这就是身边的故事。每个名字、每段故事,都是解放北平这样的大事件的一小步。
红色题材“有流量”:关注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关系
话剧《狼烟北平》通过年轻演员的生动演绎,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生活状态进行有机结合。剧中,徐金戈、方景林、杨秋萍、罗梦云是作品的核心,而围绕人物展开的情感与故事则是作品所要表达的重点。剧中角色身上接地气的、坚韧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当代年轻演员的表现方式是相契合的。
据悉,目前,《狼烟北平》已演8场,超三分之二走进剧场的都是年轻观众。该剧将于11月15日、16日在北京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继续上演。
一路走来,张若尘十分感慨。过程中,他也曾遇到资金短缺的艰难境地,为了找投资,他拿着小说“敲遍各种门”。困境里,是朋友间的信任,支撑他迈过了资金的这道坎儿。“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去掉一个乐手、一个演员,最后就靠十几个‘自己人’撑下来。好在常年合作的伙伴彼此信任,心往一处使,互相包容着扛过了最难的时候。”对张若尘来说,能带着这群90后,甚至95后、00后年轻人把历史题材做好,还让当代年轻人爱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以前总有人觉得,红色题材没市场,但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做得好,照样有流量、能成功。”对于未来,张若尘充满信心:“随着演出成熟、市场认可度提升,希望能吸引更多资本,让剧的制作更精良,形成‘市场反馈-品质提升’的正向循环。”
对于未来,张若尘的目标始终如一: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