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模范践行者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王莹
今年上半年,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2.82%,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9.4%……这是今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成绩的背后,蕴含着厦门市集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集美区综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婷婷团结带领同事扎根基层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全身心投入集美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付出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林婷婷积极推动集美区综治中心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全区矛盾纠纷实现源头治理、前端化解,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今年3月,集美区综治中心被设定为全国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的观摩点。其探索形成的“一站式解纷、多元化服务、全流程管理”模式,为新时代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美样本”。
林婷婷曾在乡镇工作10余年,深知群众办事堵点、难点。为破解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跑”难题,林婷婷全力推动集美区综治中心实战化、规范化运行,只为“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她带领团队仅用一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从场地规划、功能布局到部门入驻的全部工作,将一个1100平方米的场地从蓝图变为现实,实现综治中心高效运转,迅速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
集美区综治中心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科学设置7个业务窗口和14间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林婷婷牵头推动成立“诚毅金牌调解室”,提炼出“诚毅调解十法”,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系统化解决路径。
她先后制定12份规范化工作制度,在集美区综治中心建立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运行机制。在涉ETC服务合同纠纷等系列案件化解中,该机制成效显著,实现了“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该典型案例被写入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司法与行政协同治理贡献了宝贵的“集美经验”。
同时,林婷婷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广泛吸纳区行业协会9名专家、集美大学14名法学学生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极大提升了矛盾纠纷调处的专业性和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区调解成功率稳步提升,其中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约20个百分点。
林婷婷还在集美区综治中心推行“先行调解+速裁快审”模式,将平均处理周期从15天压缩至8天;推行行政复议“柔性化解+ 一站办结”模式,今年以来成功化解行政复议案件657件,赢得了行政执法对象的理解与支持。
自2024年7月集美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待群众两万余人次,“有纠纷,到综治中心”已成为群众解决难题的“第一选择”。
注重法治文化的浸润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推动构建“法治+温情”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是林婷婷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她在集美区综治中心打造“彩虹花”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站,吸收辖区在校法学学生参与,既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第二课堂”,又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援助。通过校地协同、资源整合、制度保障,培育专业化志愿服务新生态,让法治的理性与志愿的温情交织成虹,为困难群体架起通往公平正义的桥梁。
她深知,法律程序有终点,服务群众无止境。今年4月的一个傍晚,林婷婷正准备按时下班,却接到乡镇上报,外来务工人员石某因酗酒、带3岁娃生活困难而与孩子母亲发生矛盾纠纷。她立即组织协调处置,牵头镇政府、派出所、民政局、妇联等部门开展联合调解,直至夜里9点多才结束工作。最终,孩子由爷爷接走照顾,得到了妥当安置。在晚归的车流中,作为母亲的林婷婷也在电话里安慰着盼她回家的孩子们。
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林婷婷用坚毅的品格、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法治篇章,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基层政法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履职本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