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苍穹之轨 大地守望

神舟护卫队在飞天路上写忠诚

2025-11-02 10:19:1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君怡 通讯员 吕昊俊 旷靖 张杰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巍然矗立,静待点火。

“3、2、1——点火!”

随着指令下达,烈焰喷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轰鸣声震彻戈壁夜空。

这一飞,是神舟飞船第21次远征太空。

几分钟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消息: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入轨,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在发射场外围,警灯与星河交辉。由内蒙古边检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和护边员等共同组建的“神舟护卫队”依然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用连续72小时的坚守,再次兑现了“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承诺。

牧歌迁万里 胡杨铸丰碑

火箭腾飞瞬间,距发射塔架数公里外的执勤点上,额济纳边境管理大队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乔金加布挺立风中,眼眶微润。

这是他第9次护航神舟发射。“我的祖父常说起那个春天”,乔金加布目光深邃,“那时他正值壮年,亲眼看着曾祖父默默收拾行装,赶着牛羊离开了世代生活的牧场。”

1958年,春寒料峭,为了给新中国“铸剑”事业腾挪空间,数百户牧民携家带口,踏上千里迁徙。额济纳旗政府三易其址。“最好的牧场奉献航天”——一句承诺,诠释了最深沉的家国情怀。从此,“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乔金加布的家族不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航天事业的守护者。他的父亲早年在牧区生活时,就曾自发参与航天城周边的安全巡护。“那时虽然没有专业的护卫队,但牧民们都知道,守护航天城就是守护国家利益。”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成为后来神舟护卫队与航天事业血脉相连的精神源头。

从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到如今神舟常态化穿梭天地,东风航天城见证了中国航天的无数个“第一次”。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额济纳人民无声的奉献与坚守。

航天路、东风镇、航天小学……这里的每个名字,都承载着群众与航天事业的深情,如胡杨守望大漠。

2018年,乔金加布加入别称“航天派出所”的古日乃边境派出所,自此,他守护的不仅是边境线的安宁,更是穿越三代人的航天梦想。在每一次发射任务中,他巡逻的脚步、值守的身影,都是对“零干扰”承诺最坚定地履行。“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接力。从祖辈的牧场,到父辈的边疆,再到我的航天路。”乔金加布语淡意深,他说,“我们一家三代,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个梦想。值了!”

智勇卫天路 科技赋新能

昔日,最好牧场为航天;今朝,新时代“神舟卫队”再出发。

“各执勤点注意,发射进入3小时准备!”10月31日20时44分,神舟护卫队联合指挥室内,命令通过电台传遍各点。这支因航天而建的队伍,历经数十次任务洗礼,已锻造成现代化精锐,累计完成21次发射安保。

在发射任务进入最关键阶段,神舟护卫队全面推进辖区巡控、治安排查与外围封控。“我们坚持‘统一指挥、分区负责、联动协同、科技赋能’原则,构建了‘点上查、线上巡、面上控、空中瞰’的立体化防控网络,确保安保工作无死角、无盲区。”神舟护卫队队员王玲介绍。

今年刚刚考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的24岁女警王玲正在黑鹰山临时检查站熟练地进行查验。从山清水秀的云南昭通到天地苍茫的内蒙古阿拉善,跨越三千公里的奔赴,背后是她守护国家航天事业的坚定信念。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移民管理警察,更没想到会来到此前从未听说过的阿拉善。”王玲向记者坦言,“但当我得知有机会亲身参与神舟飞船的护航任务时,内心充满了激动。从前我用代码守护虚拟世界的安全,现在我用警徽守护祖国的航天路。这种能够亲身守护国家重大工程的责任感,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无法替代的。”

“无人机一号报告,3号区域巡查完毕,未发现异常。”

“地面巡逻组收到,继续按计划路线巡查。”

……

指挥中心内,指令与回馈此起彼伏。神舟护卫队立足“大漠、长风、线长、点散”的实际,深度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在固化卡点基础上,强化无人机监测与机动巡控,完善视频监控与信息联通,成功打造了“空中侦巡、地面堵截、远程指挥、瞬时响应”的一体化联动新格局。

据统计,本次任务中,科技手段协助民警发现并排除潜在隐患10余处,安保工作的精准性与高效性得到质的提升。

征途未有期,静候英雄归

“过几天神舟二十号就要回家了,就降落在我家草场上!”赛汉陶来苏木的牧民卫其勒格其话语中透着自豪与期待。作为神舟护卫队的一名牧民护边员,他亲历了六次返回舱降落任务。

“1958年,父母把最好的牧场让给航天;现在,我守护神舟回家。这是国家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轻抚护卫队袖标,他满心骄傲。

这种警民协同的治理模式在此次任务中得到深化。今年安保任务中,“神舟护卫队”充分发挥辖区牧民群众力量的独特优势。

队员浩斯巴依尔表示:“我们结合案例上门开展普法宣传,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基层治理的合力就更强了。”这种“熟悉本地、响应迅速”的共治模式,激活了安保工作的“神经末梢”。

在神舟护卫队的序列里,不同的面孔,书写着同样忠诚。有像乔金加布式的三代守望,薪火相传;有王玲式的千里奔赴,专业报国;更有无数个卫其勒格其式的扎根坚守,以草场护航天……

从神舟十二号开始,东风着陆场正式成为主着陆场。这一转变,凸显了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守护者的责任更加重大。

根据计划,神舟二十号返回舱将于近日在此着陆。护卫队已开启新一轮守护——巡查线路、排查隐患、走访牧民,这些平凡细致的工作,构筑起航天员归航的坚实屏障。

从1958年牧民迁场,到如今多方精诚协作,这片土地亲历了中国航天的跨越发展,也铭记着一代代人的奉献足迹。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些守护者身上闪耀。他们用行动证明:忠诚,始于平凡岗位的坚守,成于国家使命的担当。

当神舟巡游寰宇,戈壁滩上闪烁的警灯,正如那群扎根大地的守护者,他们以不变的坚守,护航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