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老“实”匠

2025-11-02 07:30: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杨祖友

他姓张,出生于石匠世家,是位被招到我村的上门女婿。岁数虽不大,手艺却精湛得很,人称老石匠;也因他为人憨厚,办事特别实诚,而“实”与“石”同音,大家又叫他老“实”匠,连顽童都这么叫,他从不计较。

印象中,老“实”匠身材中等,一张火炭脸,一身腱子肉,随身总背着个装满雕石工具的帆布包。我们村很大,张家要凿副门槛、王家要打个石磨、李家要弄口猪槽……都要找他做,老“实”匠在村里吃香得很。通常是这家活尚未干完,那家就上门催:“张师傅,啥时轮到我家呀?”听到这话,他总在略作思索后审慎地回答:“还是后天吧。”话说得和软,主要是怕出意外,失了信誉。

至今还清晰记得他帮人加工门槛的整个流程,石材是出好活的基础。那是个炎热天,张师傅随主人来到后山的一石塘口挑门槛石。石头的宽度、厚度要适中,没有夹层,天青色,石质致密,纹理均匀,没有线条状的杂质。对照上述标准,他蹲在石塘中,对一块块石头进行反复查看,反复触摸,反复叩击甄别。

村里的几名壮汉将选中的石材抬至村口的大柳树下。张师傅用弹墨线和墨尺在石上做好相关标记后,脱掉上衣,将一条粗布巾往腰间一束,再向手心吐两口吐沫,左手握稳锥形大凿,右手高高地抡起铁锤,只听“当”一声响,雕刻门槛的第一道工序正式开始了。首先要清除石上的边角料,这是项耗时又费力的活。那时不兴包工,都是以日头算工钱的,张师傅对自己的工期赶得很紧,每天早出工晚收工,按他的说法是“攒自己的活,赚良心钱”。腰臂酸痛时,他会就地坐下,用早已汗湿的粗布巾,擦干流淌的汗水;点燃一支烟,猛吸几口,抱起碗口粗的茶杯,“咕咚咕咚”喝几口。做完这一切,“噗、噗”,向手心啐几口吐沫,再来回搓搓就继续忙碌起来。

在老“实”匠黝黑粗壮的胳膊无数次挥起又落下的轮回中,在铁锤连续不断的敲击声中,门槛的基本轮廓逐渐显露了出来,此时就进入了雕刻门槛的第二道程序——磨平。“嘶、嘶、嘶”,一支宽阔的扁平凿子在凹凸不平的石面上以毫米级的速度来回打磨着,“呼、呼、呼”,张师傅边吹去泛起的石粉,边用手感知着打磨的效果。一块丑陋不堪的石头,经他这番操作,渐渐有了模样。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怀揣着好奇心,年少的我们常围在一旁观看,老“实”匠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要离远点,当心石粉迷了眼。

不久,一块有棱有角、清澈温润、平整如镜的门槛石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张师傅再用斧头轻斩,在镜面上刻一道道细密的石纹。就在我感到万分惋惜之际,他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门槛上会经常走人,刻上条纹是为了防滑,再好看的东西都要为人所用,否则就没有价值。”

石器看起来硬的很,其实它是个易损件,如石磨,用段时间后齿槽就会变浅,影响磨粉的效果。张师傅会主动上门,免费为磨盘翻新。

村东有座踩上去咯吱作响的小木桥,它是村里与外界联通的唯一纽带,有一年被山洪冲毁了。闻讯后,正在外地干活的老“实”匠带上工具迅速赶回,他想在原址上建座石桥。在乡亲们的帮衬下,他头顶烈日,起早贪黑地挖石、运石、凿石、拼石、垒石。太辛苦了,实在无法支持,竟一头跌倒在桥下,乡亲们含着泪将他救起送医。在那一刻,他有了自己正在变老、应收个徒弟把石匠手艺传下去的念头。女儿体弱肯定不行,“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他常对羡慕他的后生说。在他的鼓动下,真有个小伙子拜到他的门下。摒弃“手艺不外传”的习俗,老“实”匠竟有如此之胸襟。

感觉没过多少年,加工石器的机械就出现了。自此,人们就少见乃至根本看不到老“实”匠的身影了。这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也不知他现居何方,可村里人经常回忆起他的能干、厚道,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是“那座石桥还是老‘实’匠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公安局)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