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AI追星,“圆梦”与“侵权”仅一步之遥

2025-10-31 17:17:1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准+

“上传一张自拍,就能与偶像并肩看海;输入一句指令,便能生成贴身依偎的合影。”在社交平台上,AI生成明星合影的“圆梦”热潮正悄然变味。不少粉丝借助AI制作与偶像的拥抱、依偎等亲密影像,更有甚者将未成年艺人卷入擦边内容的合成中。这项原本被视作拉近粉丝与偶像距离的创意表达,如今在一部分粉丝的一己私欲中逐渐偏离了方向。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还推出“会员去水印”“高清合成模板”等付费服务,为这些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场景”大开方便之门,在流量与利益的裹挟下,悄然触碰了肖像权、名誉权的法律红线。

这类侵权现象往往披着“粉丝之爱”的外衣。许多粉丝表示其只是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并未意识到可能已触碰法律红线。但这并不能为其越界的违法行为开脱。民法典早已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即便仅在私域传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同样构成侵权。

如今像“AI追星”“AI开会”“AI证明”等“一键生成”类的AI科技,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往往让“圆梦”与“侵权”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延伸一方面打破了人类的身体限制,使人类很多美好的想法成为可能,可另一方面,这种延伸能力如果不在道德与法律的框架之内,将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就“AI追星”而言,需要模型厂商、社交平台、粉丝群体等协同发力,才能拉住其越界的缰绳。

模型厂商作为技术生产的源头,应当守住技术伦理的“第一道关卡”,不能一门心思扑在技术迭代上,却把伦理责任抛在脑后。应在算法源头上就设置“肖像授权验证”的门槛,主动规避敏感数据,对涉及未成年人、低俗亲密场景的生成需求进行刚性拦截,从根源上切断侵权的可能,不让技术成为侵权工具。

除了技术关,制作者做完这些越界内容,往往最终传播在社交平台上。因此,社交平台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监管之责,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建立统一严格的AI内容审核标准。对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的内容实行“先审后发”;对去水印、模糊标注等规避监管的行为从严处置,让虚假内容无处遁形;对诱导侵权的付费服务坚决整改,用精准有效的监管筑牢法律防线,不给侵权内容任何传播空间。此外,还应完善举报机制,尤其是“零容忍”对未成年人的侵权内容,对违规账号予以严厉处罚,并移请公安机关介入。

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管好思想的源头。当事人非法合成侵权内容的图片、音视频等进行传播,以实现一己私欲的行为,不但没有美好可言,反而透露出其价值观的不成熟甚至扭曲。粉丝追星本是对偶像闪光点的欣赏与学习,是积极的情感寄托。用AI合成虚假亲密影像,不是“爱”,而是对偶像权利的不尊重。真正的追星,应是把偶像当榜样,把喜爱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而非越界侵权的借口。“合格粉”应在现实中提升自我,而非沉溺于虚拟的“零距离”,正常的追星行为必须“不逾矩”。(作者:王莹 张琪睿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