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长春
“在全民普法工作开展四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事业全面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全民普法40周年,也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即将实施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把全民普法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熟经验做法和制度创新成果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有利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有利于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0月30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黄薇、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负责人黄春华介绍法治宣传教育法及全民普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
一是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筑牢全民法治信仰;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巩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四是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普法工作体系……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全民普法工作全面创新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胡卫列在介绍情况时表示,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司法部将深入贯彻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法,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入法
据了解,法治宣传教育法首次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写入法律。
“具体体现在,这部法律明确规定法治宣传教育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黄薇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入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科学理论指引,也将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硬指标”
法治宣传教育法对“谁来普法”作出很多规定。相关主体应当如何“对号入座”,切实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责任?
“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是‘软任务’,是法定职责,是‘硬指标’。”胡卫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法就是把这个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落下来了。法治宣传教育法在总结“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主体履行普法责任作了系统性制度安排,进一步压实了各方的责任。
首先是压实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其次是明确了群团组织等其他主体的普法责任;强化了对普法责任制落实的监督问责……胡卫列强调,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扭住普法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普法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不断完善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我们将深入落实、不断完善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努力让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全生命周期’的法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法治获得感。”胡卫列表示。
胡卫列指出,法律是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而且法律也与我们每个人都终身相伴。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教育,也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这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宣传教育;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加强社会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立法全过程宣传解读
“加强立法全过程宣传解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立法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宣传工作,把它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推动相关工作机制不断地创新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黄薇在10月30日下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介绍,2019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式设立了发言人机制。2023年10月,建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宣传解读工作机制,在立项、调研、起草、审议、出台等立法工作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立法宣传解读工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撰写相关的宣传法律的文章、接受媒体专访、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一些热点问题等,助力法律落地实施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法律正确实施。
“从相关机制建立到今天,法工委发言人一共举办了34次例行发布活动,通报常委会会议审议法律草案情况254件次、公开征求意见情况181件次、回应记者提出的热点问题230个。”黄薇说,“同时,我们按照立法法相关规定,在立法工作中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广泛倾听社会公众的意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立法工作中的参与度。主要是通过中国人大网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来广泛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通过这些机制、平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参与度,使人民群众成为立法工作的切实‘参与者’,贯彻落实好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黄薇说,“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立法的全过程宣传解读,贯彻落实好法治宣传教育法的要求,践行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用更生动的语言讲好中国人大故事、中国立法故事。”黄薇表示。
青少年法治教育“六个一”大礼包
入耳入脑入心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键,提升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教育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
坚持一场晨读,连续11年开展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建设一个网站,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学生法治教育云平台——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实施一个行动,设计了“宪法卫士”行动方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便可以获得“宪法卫士”荣誉标识;打造一个比赛,自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包括港澳学生在内的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开发了一类场馆,打造了首家全国性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运用现代技术设置了15个特色场馆;增配一支队伍,联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制定实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持续配齐建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这支专业队伍……
“我们准备了‘六个一’组合大礼包,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可感可知的宪法法治学习体验。”张文斌表示。
对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提出要求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法治宣传教育法对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了网信部门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职责;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治宣传教育义务;强化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公益普法责任;鼓励支持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普法方式;完善了无障碍信息交流普法方式……
黄春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法出台之后,网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学习贯彻中感受到,法治宣传教育法有力地回应了互联网时代普法工作的现实需要,明确了一系列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制度,为全面强化网络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