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纬观
□ 刘妮娜
食者,民之本也。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食堂这项福利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区老年食堂面临如何增加客源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诉求,二者恰好契合。
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市场化运营,比如政府提供场地和老年人补贴,企业进行经营,面向全社区人口提供食堂式的价格低廉、美味可口的饭菜,同时进行灵活化设计,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低偿配送+预约点餐”服务;推出“老年套餐+亲子简餐+上班族便当”组合,吸引全龄人群,避免资源闲置。
二是互助化运营,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实行排班制,变成社区居民自己的食堂,同时动员捐赠捐助,不定期提供午、晚饭。其关键是社区居民的共筹资金,可以帮助居民建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共同为支出节约资源。
在市场化运营模式中,最好能发挥社区的监督管理作用,社区也可以提供场地进行收入分成。如江西省新余市的一些社区与企业合作运营社区“颐养之家”,“颐养之家”食堂运营交给第三方合作公司,社区两委则负责监督卫生安全。
在互助化运营模式中,社区一般是运营方,需找到有责任心的社区两委成员或党员、社区能人进行具体管理。如新余市一村委委员是某“颐养之家”(该颐养之家只面向老年人)管理员,他强调纪律意识,如每位老人用餐的位置固定、餐具定点摆放、水杯要贴上姓名贴纸、不得随意吐痰、物品摆放要整齐等,并采用积分管理制度巩固要求。根据积分管理制度规定,每月授予用餐老人15分基础分,老人违反纪律将被扣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包括牙膏、香皂、洗洁精等)。这种严格管理的方式不但没有减少老年人参与,反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就餐量。
社区食堂是社区服务综合体的组成部分,未来将是满足家庭对“一站式”社区服务需求的重要场所,如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儿童教育、儿童托管、医疗服务以及其他生活服务等。
建议以刚需服务撬动体系落地。以社区食堂这一“高频刚需”服务为切入点,先解决社区居民最迫切的食堂用餐问题,再逐步增加其他服务,降低体系推广门槛。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居家互助养老服务,能更好地营造社区和谐互助氛围,为社区食堂引流。如山东省莱州市诸冯村在社区食堂(综合体)内设置互助养老服务岗,由4至6名互助服务员(低偿报酬)每月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互助养老服务1到2小时,服务内容包括聊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剪指甲、洗头发、代买代送、陪同就医等。
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整合能力。社区两委需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打造社区餐厅和社区会客厅。整合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功能,将网格治理、协商议事、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专业服务等纳入其中,搭建平台,降低相关产品的供给成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社区真正成为居家养老的“支撑平台”。党建引领多方共建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即协调老年协会、专业社会组织、企业等各司其职。另外,可探索体系化建设务实、有效的社区数字平台。相关部门可出台政策,推动社区食堂、社区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线上平台、互助养老服务、社区养老组织等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设,并以政府购买服务、常态化组织经费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规划。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每个社区都要建社区食堂,也不是每个社区都要引进市场供应商。可加强社区规划,高校、专业机构具备专业技能,可与社区结对共建进行研究设计。根据不同社区的人口、经济等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开发,避免大干快上、重设施轻运维。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