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教育部“小切口”突破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缓解学业焦虑

2025-10-24 19:49:3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晨熙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记者10月24日从教育部获悉,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教育部近日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教育部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该负责人介绍,《十条措施》在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具体包括: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围绕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十条措施》也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强调注重身心协同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要全面落实“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普及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时间,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保障充足睡眠,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此外,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侵蚀。 

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十条措施》提出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同时,要求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该负责人表示,《十条措施》在部门协同方面作了重要部署。要求加强部门联动,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还要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构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用好心理援助热线,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