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有黑白,人生分对错,而司法的温度正在于指引迷途的少年找到归路。国内首部聚焦“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的悬疑微短剧《少年田野》自10月13日登陆芒果TV与湖南卫视以来,凭借深刻的主题与精湛的制作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芒果TV、湖北联影创意文化传媒等联合出品,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首批推荐剧目,突破传统普法作品的生硬说教,以一起高中生“顶罪”案件为切口,巧妙融合悬疑叙事与青春表达,在抽丝剥茧的剧情中展开一场关于罪与罚、救赎与成长的深度追问。
青春迷途:家庭创伤与成长困境
剧中,少年田野的“自首”并非终点,而是检察官陈峰探寻真相的起点。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剧情展开的重要脉络。正如湖北省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阮雪芹所言,未成年人犯罪“不是简单的善恶问题,更多是社会遗留问题以及家庭破碎创伤的折射”。剧中田野自幼父母离异,被独居老人张爷爷收留,而张爷爷本人竟是多年前一桩冤案的受害者。这种非血缘的亲情关系,既温暖又脆弱,为田野的成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肖怡在看片会上指出:“对于我们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不是一个背景,就是一个根源。”剧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围棋少年田野与张爷爷的相互救赎,张浩因父亲含冤入狱而产生的报复心理,这些角色的塑造让观众看到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成因。
司法温度:从单纯惩查到教育挽救
《少年田野》生动展现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理念转变——从单纯惩治犯罪转向教育、挽救与保护并重。
青年检察官陈峰在办理“田野案”时,不仅面临法律程序的严谨考验,更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与个人情感的冲击。他必须在检察官的理性职业身份与内心“拯救者”的冲动之间寻求平衡。“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在剧中得到充分体现。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阮雪芹评价道,剧中检察官陈峰对田野“惩治与挽救并行”的做法,正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既宽容又不纵容”司法理念的生动诠释。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总编审高斌指出,剧集在法律逻辑与真实性上严格把关,例如“少年田野被公安机关带走时必须有合适成年人在场”等细节,均体现司法程序的人本关怀。
普法创新:从法条传输到心灵浸润
《少年田野》打破传统普法作品的说教模式,以悬疑为外壳、情感为内核,实现“法治精神的播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评价其“用市场的力量做公益”,通过“高潮前置、冲突前移、温暖结局”的微短剧叙事逻辑,让严肃议题与青春表达无缝衔接。剧中的“围棋规则—法治规则”隐喻堪称神来之笔。正如检察官陈峰所说:“围棋讲规则,法律更讲规则,一步错棋能悔,但犯罪没有回头路”,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检察履职线、少年成长线与职业群像线,使作品在保持悬疑张力的同时,不失普法教育的深度。
社会价值:照亮青春,指引迷途
该剧通过融媒体传播,实现检察宣传从“单向传播”到“共情共鸣”的升级。剧中每个场景都设计一扇窗,象征“孩子内心始终有光”。这种艺术设计,隐喻着司法与社会给予迷途少年的出口与希望。对于广大未成年人而言,这部剧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它让年轻人看到: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划清罪与罚的界限,而在于用理性照亮青春的迷途,用温度修复成长的裂痕。对检察工作而言,该剧成功塑造新时代检察官的立体形象——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执法者,而是深具人文关怀的守护者。
《少年田野》正如一扇窗,正如导演曹涌所言:“每个场景都有一扇窗,象征孩子内心始终有光。”这束光,既是法律的光芒,也是社会的温暖。当棋子落在棋盘上,人生道路却不止黑白两色。司法之光为青春迷途指引方向,让每一个少年都能在法治的晴空下,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楚简)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