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服务全球治理倡议下的全球海洋治理,为法治中国与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学术支撑,10月18日至19日,中国海洋法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毓才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法治”,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实务部门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参会,共绘海洋法治发展新蓝图。

会议现场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梁黎明主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欧顺清,重庆市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何国锋,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梁黎明
梁黎明会长指出,海洋法学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九代会的部署要求,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更高的站位来构成海洋法治整体格局,以更高的水平谋划海洋事业发展,以更高的质量培育优秀法治人才,在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中展现担当。
欧顺清副主任指出,当前需深化陆海统筹理念,将法治思维贯穿海洋开发保护全过程,推动涉海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与实施。内陆地区同样肩负融入海洋发展大局的责任,应通过协同立法与跨域治理,为筑牢国家海洋法治屏障贡献力量。
何国锋秘书长强调,面对全球海洋治理新挑战,中国应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增强海洋话语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倡议加强海洋法对策研究、促进理论与实务结合、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并呼吁发挥高校研究力量,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张晓君副校长介绍,西南政法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依托国际法学科与海洋自然资源法研究平台,聚焦海洋法前沿与陆海协同研究,形成鲜明办学特色。西政将以承办本次学术年会为契机,持续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助力中国海洋法治事业创新发展。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文主持。中国前驻挪威大使易先良以“发展海洋法治、立足内外兼修”为题,海军研究院原专业技术大校研究员任筱锋以“我国海上安全与地区海洋秩序”为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以“海洋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为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易先良提出,海洋法和海洋法学会的未来工作应围绕“对外维权”与“对内放权”双向推进。对外需强化海洋权益维护,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妥善应对公海、大陆架、航行自由等国际争议。对内则应下放海域与岛礁使用权,完善防空识别区设置,以法治方式提升国家海洋治理能力。
任筱锋研究员基于长期海上安全实践,用“点、线、面、空、道、船、货、人、灾、难”十个维度概括海上安全内涵,强调安全认知应因国而异、避免泛化。呼吁国际海洋法研究打破传统空间、行动与法律教条束缚,推动海空天电网全域存在与自卫权重构,立足本国利益创新解释国际法,构建适配中国需求的地区海洋法治体系。
成里京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指出温室气体排放是驱动全球变暖与海洋暖化的主因。强调即便实现《巴黎协定》控温目标,海洋变暖等趋势仍将持续,呼吁在科学认知基础上加强适应与治理,并通过IPCC机制推动全球共识与政策响应。
张海文常务副会长建议,有必要加强国家层面海洋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以统筹推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同时,她还提出应科学界定海洋安全内涵,推动构建适配亚太地区特点的海洋规则体系,并强调法治手段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海洋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本届年会着力加强党建引领,专门设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年会共设有12个分论坛,60余位发言人围绕联合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论、海洋法规则、海洋经济、海洋共同发展、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治理、国际海洋形势、海洋和平安全、海洋管辖权及争端解决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重要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观点、见解、意见和建议。年会还专门设置了两场青年论坛,为青年学子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
立足七十五年办学的深厚根基,西南政法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依托国际法学院与海洋与自然资源法研究所,系统推进海洋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主动服务陆海新通道法治需求,聚焦极地、深海等战略新疆域开展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采纳与学界认可,并通过特色课程、模拟法庭等实践机制培育复合型涉外、涉海法治人才。
素材来源:国际法学院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