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七部门发文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服务型制造产业发展生态

到2028年,打造50个服务型制造领军品牌

2025-10-24 06:43:0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刘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型制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为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明确2028年发展目标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环节,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新生态,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服务型制造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但还存在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应用不平衡、统计监测难度较大等问题。

此次《实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方案》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聚焦企业、行业、区域和生态方面提出体系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任务措施。

提出7项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

据介绍,7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

其中,在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为服务型制造提供技术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上述有关负责人说,“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品牌打造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抓好《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实施,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覆盖全面、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坚持应用导向、急用先行,强化多元主体协作,开展基础通用、核心要素等基础性标准研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标准研制,加强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研究。

在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地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在政策协同、创新应用、主体培育、数智技术攻关、健全生态等方面先行先试,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广应用,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布建设指引,推动建设100个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3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推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打造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加强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保障《实施方案》落地实施,提出四方面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壮大人才队伍、推进国际合作。

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等纳入技术改造等支持范围。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按规定享受相关要素价格等支持政策。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加强产融精准对接合作,引导商业银行、政府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混合用地模式,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统计调查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统计监测试点。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专利转化和产业化。健全完善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深入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活动,推动服务型制造进链群、进园区。支持举办服务型制造大会等活动。强化服务型制造区域协同,深化区域间交流互鉴与务实合作。支持服务型制造联盟、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加快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开展服务型制造成熟度评估。

在壮大人才队伍方面,充分利用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加大服务型制造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训力度。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需求,实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注制造服务的高水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产业合作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延伸,带动中国标准、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支持依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载体,搭建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进跨国人才和先进技术交流。鼓励有实力的国外企业、研发机构、设计机构等来华投资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服务型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探索开展产品和服务标准、认证等国际合作,带动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服务合作对接。

《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