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说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房屋买卖或租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若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极大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同向发力,汇成一股劲,共商共解房屋买卖租赁纠纷,以法治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守护民生福祉。
多方合力促钱款退还
【案情经过】2024年11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望京人民法庭受理王某(承租人)诉某地产公司(出租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双方因租金及押金退还问题发生争议。王某急需地产公司退还租金及押金为其信用卡连环套现解困,而地产公司因陷入财务危机,无力亦无意愿向王某退还。后望京法庭将该案转至望京街道综治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主要做法】望京街道综治中心委派专业调解员开展调解。经多轮调解,双方矛盾仍旧突出,王某情绪出现波动。综治中心立即协调派出所、社区将王某纳入监管视线,及时掌握动向,安抚情绪,动态跟进情况。此后,综治中心联合望京法庭、派出所、社区召开紧急处置会议。根据会议形成的化解方案,法官提前介入提供专业指导,民警协调社区做好释法和安抚工作,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多方联动合力攻坚。
同时,综治中心依托“6+1”工作模式和“政法工作日”机制,联动市三中院、朝阳区检察院、望京法庭、花家地派出所、南湖派出所及相关社区专题会商研究,针对类似事件建立联防联控联创机制,强化应对突出矛盾风险。
12月31日,综治中心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线上调解,调解员创新运用调解技巧,融入人文关怀,利用“年末岁尾”关键节点破冰。经多轮沟通,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由地产公司一次性退还王某70%的装修押金及全部预缴租金。
【工作心得】望京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马钰莹:这起矛盾纠纷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并且涉及诸多复杂的法律关系,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要靠法治进行化解。综治中心依托“政法工作日”机制,联动公安、法院、社区等多方力量,从案件发生背景、双方矛盾焦点、王某生活状态、地产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开展综合研判——通过审查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据,精准适用法律,明确责任归属;通过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当事人核心诉求与利益关切;通过评估当事人的财产状况与履约能力,考虑符合实际的可行性方案与替代方案,为寻求化解纠纷的“最优解”奠定基础,也为调解员开展后续调解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半小时实现定分止争
【案情经过】7月下旬,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综治中心综合服务大厅传来急促的对话声,两名群众情绪激动地请求帮助。引导员迅速上前询问,了解基本情况后,将双方引导至调解室。经调解员详细了解,安徽籍唐大姐为照顾即将高考的孩子,租下本地房东陈姐的房屋,并支付押金及首月租金共计500元。然而次日,唐大姐发现房屋实际难以满足三口之家居住需求,遂提出退租请求。陈姐则认为双方已有口头约定,拒绝退还租金,双方争执不下。
【主要做法】藤县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前端发现、依法调解、温情化解”的快速响应机制,展现高效专业的纠纷处理能力。
调解员在细致核查材料时,敏锐发现租赁合同仅由房东单方签署,租客并未签字确认。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双方并未就合同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合同关系尚未成立。对这一法律要点的准确把握,为矛盾化解提供了关键依据。
调解员采取依法说理、情感沟通的双向方式:一方面向陈姐阐明合同未成立的法律事实,引导其理解唐大姐作为陪读母亲的经济压力与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劝导唐大姐体谅陈姐出租房屋的合理诉求。通过倡导“换位思考、互谅互让”的调解理念,有效消融了双方对立情绪。
在调解员专业引导下,双方自愿达成一致:房东当场退还450元,唐大姐自愿承担50元作为合理补偿。整个过程从争执到握手言和,仅用时30分钟,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工作心得】藤县县委政法委委员、县综治中心负责人喻国栓:此类民生纠纷看似微小,实则牵动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前沿阵地”,综治中心以“民生无小事”为宗旨,不断优化“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依法调解与人文关怀,以规范化流程提升解纷速度,用精细化服务传递治理温度,真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筑牢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的坚实防线。
三调联动解预售纠纷
【案情经过】2021年,原告刘某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购买一套建筑面积111.67平方米的商品房,合同明确买方需支付首付款217208元,并办理银行按揭贷款,开发商应于2024年4月30日前交房。到期后,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未能如约交付房屋。刘某多次就交房事宜与开发商交涉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合同,返还购房款并支付相应违约金。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受理后,立即同海东市平安区综治中心沟通,将庭审安排在平安区法院派驻平安区综治中心的速裁法庭进行解决。
【主要做法】平安区综治中心与平安区法院启动“三调联动”机制,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充分展现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司法与综治的深度融合、专业与职能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构建了“一站式”解纷新格局。
接到诉求后,法官围绕双方的核心争议点,先是引导双方举证质证,并对争议问题及时用法律条款进行解读,使双方能够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争议事项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庭审期间,法官围绕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开发商是否构成根本违约”“合同解除条件是否成立”“违约金计算标准”等核心争议点开展举证质证,同时对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款予以释明。休庭期间,平安区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一方面由平安区住建部门工作人员给刘某现场解读该楼盘“保交楼”的相关政策,增强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由综治中心常驻调解员就刘某关心的实际诉求开展协调工作,法官结合审判实践给双方当事人分析利弊。最终双方同意继续履行合同,开发商承诺支付逾期交房违约金,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纠纷圆满化解。如此一来,避免了因诉讼导致的双方关系恶化,降低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概率,也节省了当事人诉讼的时间成本。
通过此次调解,快速高效地解决了当事人多年奔波无果的“心头大事”。
【工作心得】平安区综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宋生钢:平安区综治中心发挥“三调联动”机制作用,突破单一部门解纷局限,通过非诉方式化解此次纠纷,减少了司法资源占用,降低了群众维权成本。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