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站式”解纷善解债务“千千结”

2025-10-22 06:21:3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案说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债务纠纷是矛盾较为集中、调解难度较大的领域之一。其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争议,更易由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能否有效化解债务纠纷,直接检验着基层平安建设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针对各类债务纠纷,整合力量、前置防线、多元调处,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阀”作用,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纠纷加速化解

【案情经过】庄某与蒯某系朋友关系,因蒯某长期从事股票投资业务,庄某就提出想让蒯某“带一带”,遂向蒯某账户转账952.4万元。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涉案股票投资出现亏损,经庄某与蒯某沟通,双方确认上述款项转化为蒯某向庄某的借款,股票的事情由蒯某自行处理。此后,庄某多次向蒯某催讨借款本金952.4万元,蒯某却迟迟不予支付。眼见款项追回遥遥无期,今年3月底,庄某拿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起诉材料,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综治中心咨询办理。依托萧山区综治中心“一站式”调诉衔接平台的高效运行,双方最终达成共识。“900多万元借款拖了将近一年,现在综治中心帮我出面解决,仅一周时间,就把还款协议敲定下来了,拿着这份‘双保险’,我们老朋友见面终于不会脸红了。”庄某拿着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文书,感慨地说。

【主要做法】庄某的案子基础法律关系简单,但金额较大,又因其念及旧情对起诉好友心存犹豫。综治中心准确把握案件特点,依托“先行调解、调诉衔接”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工作体系,靠前一步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增值服务。综合受理窗口审查登记起诉材料后,通过“红领通 民呼我为”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流转,形成“调解成功—司法确认”“调解失败—衔接立案”的完整业务闭环,让纠纷在规范流转中加速化解。

在征得庄某同意后,综治中心指派专业的市场化调解组织介入调处。调解员线上接收案件,针对当事人身处异地、时间难以协调等情况,灵活运用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开展线上调解工作,多次组织双方梳理争议焦点、协商解决方案,最终推动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成功后,立即由法院调诉对接工作室为协议双方办理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让庄某的权益获得有力司法保障。

【工作心得】萧山区综治中心主任朱敏:准确把握辖区矛盾纠纷衍生、发展、演变的具体形势,用好“综窗分流引调”关键一招,将涉诉类纠纷通过先行引调、审查前置、畅通调诉衔接等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全流程全链条解纷服务,是萧山区综治中心推进和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实践密码。

中心依托数字化支撑,健全线上线下统一受理、分类流转、衔接贯通的运行机制,持续解锁纠纷化解的更多优质场景,推动多元解纷力量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聚合,实现各类解纷资源在法治轨道上智慧协同,为推动基层平安建设提供区县范例。

融合“法理情”主动靠前解纠纷

【案情经过】今年6月25日,云南省泸水市上江镇余某某因某混凝土有限公司拖欠其运输工程款11.7万元,多次催要未果后,采取过激行为,将车辆停放在公司门口,阻碍车辆正常出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矛盾迅速升级。泸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通过日常巡查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该纠纷,迅速介入,有效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主要做法】综治中心调解员介入该案后,及时安抚余某某情绪,耐心倾听其诉求。经了解,余某某因父亲重病住院急需资金,情绪激动之下采取围堵行为。同时,调解员查明双方曾于2025年3月达成还款协议,但企业未按约履行,于是立即联系公司负责人到场,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向企业阐明拖欠款项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及后果,包括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并提示其对企业声誉和正常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借助类似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在双方情绪稳定、事实清晰的基础上,调解员采取“背对背”沟通方式,分别了解双方实际困难和履行能力。针对余某某急需用钱的现实诉求和企业资金周转的实际困难,提出“部分即时支付+剩余分期履行”的灵活方案,既缓解了当事人的迫切需求,也为企业赢得了缓冲时间。

【工作心得】泸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和永锋:本案凸显了综治中心前端预警和即时响应机制的重要性,只有早发现、早介入,才能把握调解主动权,防止普通纠纷演变为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这起案件的成功调处说明,主动靠前、及早干预是矛盾化解的重要前提,“法理情”融合是有效调解的核心方法,精准把脉、灵活施策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是巩固成效的有效保障。

整合诉调资源速解“陈年旧账”

【案情经过】今年3月初,广东省高州市某知名饼业公司负责人陈某情绪激动地走进该市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十多年了,货款一直拖着不结,我们小企业实在扛不住了!”原来,在当地经营食品店的任某十余年来一直从该饼业公司赊购月饼,但货款一直未按时结清,近期结算后仍拖欠3万多元。接到诉求后,该市综治中心立即登记受理,并将案件流转至入驻中心的诉讼服务团队办理。随即,一场以“化解陈年旧账,护航企业发展”为目标的调解行动迅速展开并仅用3天就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做法】接诉后,入驻中心的诉讼服务团队迅速启动“双线调查”机制:一方面,实地走访任某店铺,核实其确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并非恶意拖欠;另一方面,深入了解饼业公司运营状况,核实其为小微企业,现急需资金周转。在掌握一手情况后,诉讼服务团队确立“保权益、留生机”的诉前调解基调。

随后,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团队的多元力量,开展了“背对背调解”。入驻法官耐心向任某释法明理:“若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将被纳入失信名单,店铺口碑、经营贷款也将受到影响。”专职调解员则向饼业公司算清“法律账”和“时间账”:“走诉讼、执行流程时间成本高,短期回款难实现,还可能‘赢了官司、丢了感情’,影响后续合作。”

在双方态度逐步松动软化之际,诉讼服务团队顺势提出分期还款方案:设置合理缓冲期,货款按月分期偿还。方案获得双方认可,仅用3天时间,这起历时十余年的货款纠纷便画上了圆满句号。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后续回访中获悉,任某店铺经营状况好转后,不到两个月便提前还清了全部货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工作心得】高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法院诉讼服务团队入驻和选聘退休法官,搭建诉调无缝对接平台,提供“释法普法—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速裁快审”等“一站式”服务,做到群众每一项诉求有人办、依法办。这场由月饼货款引发的高效解纷实践,正是高州以综治中心为枢纽,聚合司法、调解、行政等多方力量,打通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当机制创新与为民初心同频共振,再棘手的“陈年旧账”,也能在多元共治中迎刃而解。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