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维
在科尔沁沙地的广袤草原上,一项旨在重塑生态、惠及民生的综合治理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这一工程以8.35万亩沙化草地为治理对象,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正逐渐褪去“黄装”,重现“绿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生动实践。
九月四日,位于安徽省合肥肥东县长临河镇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十八联圩湿地草木葱茏,浮翠流丹。 本报通讯员 王世保 摄
“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为美丽中国建设书写出一卷卷新时代“山海经”: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实施山水工程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从高空俯瞰,巢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这颗明珠形似心形,澄澈湖水随微风轻轻涌动,烟波袅袅间尽显浩渺之势,散落其间的生态湿地,如同珍珠般串联成链。
位于巢湖北岸安徽省肥东县境内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湿地内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呈现动人生态画卷。而这正是归功于其坚持一体化保护修复,打造了“百鸟之巢、巢湖之肾、洪水之库”。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已调查到鸟类218种,新增155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28种。已建成的一、二、三期湿地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m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有效促进了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
2024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项目。
“我们围绕‘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点区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以江河流域、山体山脉等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统筹实施了27个‘山水工程’,我国重要地区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更加稳定、更可持续。”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说。
修复废弃矿山创造更多绿色财富
“十四五”时期,美丽中国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这背后有着生态保护修复的功劳。
围绕重点海域,建设“蓝色海湾”“美丽岸滩”“和美海岛”,组织实施8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拓展了优质的亲海空间,增进了市民和游客近海亲海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
就连曾经的废弃矿山也摇身一变,成为怡人景观。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灵山矿区,因长期山体开采遭受严重生态破坏。矿区方圆6平方公里内,山体塌滑、危岩林立,矿坑深陷导致水土流失,采矿废料和弃渣遍布,土地植被遭受毁灭性打击。
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灵山矿区的地质环境显著改善。关闭采石企业遗留的危岩、矿坑等,地质灾害全部得到治理,矿渣、废料也已全部清理。优质客土得到重置,道路水系得以贯通,并实施多植物种植覆盖,成功将“灰天泥地”转变为“蓝天绿地”。如今,该矿区被打造成灵山花境公园,以矿业文化、农田景观为特色,发展多元生态产业。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部围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协同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部署实施了6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创造了更多的“绿色财富”。
此外,自然资源部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绘就了一幅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秀美乡村正在不断呈现。
开展绿盾行动督导推进问题整改
我国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所取得的这一系列成绩,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据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修订了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也有了新进展。我国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2024年,生态保护红线被纳入“绿盾”行动,生态环境部联合自然资源部等8部门,对50个自然保护地和14个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内的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督导推进问题整改。
多部门还共同推进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损害赔偿与成效考核等工作。针对自然保护地内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将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纳入生态损害赔偿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等工作。
此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以及监测评估等监管技术规范先后印发实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分类整治保护地内重点生态环境问题。
记者手记
“十四五”时期,中国用行动书写了生态修复的壮丽篇章。
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到重点流域生态屏障构筑,绿色奇迹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系统性治理的中国智慧。毋庸置疑,中国走出了生态与发展共赢的路径。
这些成就不仅让“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更获得世界认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范本。
当绿意渐次铺展,生态回归自然,中国正以实干证明:守护生态,便是守护未来。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