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布依村寨走出的少年成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记贵州省册亨县秧坝镇派出所所长杨仕荣

2025-10-20 18:26:3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见习记者 胡特旗 通讯员 赵佳玲

山连山,弯连弯。

杨仕荣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山里眺望远方的布依族少年,终成为一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成长道路上,写满了他的坚守与担当。

大山深处的少年

1979年,杨仕荣出生在册亨县秧坝镇板用村,一个布依族村寨,家中三兄妹,他是长子,从小便知肩上的分量。

村庄被群山环抱,土地零星散落在坡谷之间,少年杨仕荣的日常,与这里大多数孩子并无二致——天未亮透,就要踩着露水上学,傍晚归来,裤脚总是沾满泥土与草屑。

“那时家里有一大片桐子林,收成刚好够一家人的开销。”杨仕荣轻声回忆,每逢假期,就跟着父母钻进雾气未散的山林捡桐子,桐子成熟时,外壳由青转褐,像一个个小铃铛挂满枝头,有的熟透了,便“啪嗒”一声落在积满落叶的坡地上。

山林里弥漫着泥土和植物腐烂的独特气息,夹杂着桐子青涩的微香,他一颗一颗地将桐子拾进竹筐。

“桐子是家庭的收入来源,初中时就可以背100多斤桐子了。”杨仕荣回忆,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匹马,山高路远,运输基本靠人背马驮。

杨仕荣的父亲上过初中,母亲慈善,他的父母坚定认为读书才是出路,因而三兄妹读书都很努力,成绩也不错。

初中毕业后,杨仕荣考入黔西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学习经济电脑专业,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年,杨仕荣从黔西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学校毕业,时逢政策调整,三年前签订的定向安排合同成了一张废纸,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迷茫之际,一位亲戚带来消息:册亨县实验中学招聘计算机老师。杨仕荣喜出望外,前去应聘。短短6年,从教师干到副校长。

在一次学校组织春游途中,一名学生无故被一群小混混殴打,他带领一众师生将对方控制后扭送派出所,民警依法维护了学生权益,打人者被依法处罚。

“还是警察有威信!维护公平正义立竿见影!”让杨仕荣下定了报考人民警察的决心。

踏入警营的成长

2006年,怀揣着对公安工作的向往,杨仕荣走下三尺讲台,投入到藏蓝警营。当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达秧派出所时,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些许不安。达秧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报到当天,老所长韦永洪开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在山间逶迤前行来接他,杨仕荣内心激动不已。

一路上,看着车轮卷起的滚滚尘烟,想象着乡镇派出所工作的未知前路,杨仕荣的心中涌起一股失落感。

派出所与小镇上的其他单位相距较远,营房附近只有两三栋民房,显得格外冷清。新老民警总共五人,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杨仕荣到派出所的第一夜,山风呼啸,他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思念。

成为人民警察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跟着老民警马正峰学习户籍业务。当时,所里要做一份人口年报,马正峰凭以往的经验估计得花十天时间,所长韦永洪打算组织全所合力攻坚一周。杨仕荣只翻阅了几项指标数据,便主动请缨单独试试。

杨仕荣心想,自己在学校里学习过计算机专业,或许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随后,他设计了人口年报的电子表格模板,用函数辅助统计分析,仅用一天就完成了任务。达秧派出所的人口年报最早报送上级,并且一次性验收过关。这件事让杨仕荣在派出所里崭露头角,也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然而,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远不止户籍业务这么简单。接处警、调解纠纷、办理案件……每一项工作都考验着民警的能力和智慧。

杨仕荣第一次出警,就遇到了一起棘手的打架斗殴案件,受害人的伤口流着血,场面十分吓人,杨仕荣立即电话报告所长,协调送伤者就医。

得知受害人与一邻居因宅基地界限权属长期存在矛盾纠纷,有加害嫌疑,但涉事邻居处于醉酒状态,人证物证皆无,案件扑朔迷离。所长赶到后,又带着杨仕荣深入走访。“韦所长来了,出事的时候我们几个都看在近处,当时老何一激动就拿小刀捅了老王,就为争宅基地的界畔!”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

看到所长群众基础好,轻轻松松就找到了三个证人,杨仕荣钦佩不已。从那以后,杨仕荣明白了,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更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派出所工作的日子里,杨仕荣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他在户籍窗口与办事群众热情交流、周到服务,在各类矛盾纠纷现场学会了定分止争,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学会了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

成为“杨伯妈”的情怀

从警路上,杨仕荣先后在达秧、双江、巧马、高洛、秧坝4个派出所、警务室工作,他也从青涩腼腆的新民警成长为了稳重担当的基层“领头雁”。

2019年,册亨公安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洛新区成立了高洛警务室,让285栋楼5个社区、4个行政村的3.5万余人和美安居,成了杨仕荣新的使命。

时年9月,杨仕荣来到高洛警务室担任负责人。

高洛新区地处册亨县东部,占地面积49.18平方公里。从自己生活了几辈人的大山里搬出来,大部分搬迁群众都不太习惯,习惯了靠山吃山,现如今离开大山,没有了土地耕种,搬迁群众如坐针毡,这一切杨仕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通过奔走打听、联系协调,杨仕荣收集到附近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并主动与社区附近的皮鞋厂、服装厂、食品厂、香蕉园等厂区单位取得联系,积极带头到辖区宣传用工政策,再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前后帮助解决2000余名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

“城市生活好,国家政策好,我们来了之后有房子住,有工作干,生活就不愁了!”说到搬出大山后的新生活时,家住者良社区的骆大爷满脸喜悦。

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杨仕荣将新市民居住区“人、地、物、事、网、组织”等一标六实要素信息录入“135平安风险感知平台”,实现警情警力可视化管理调度、重点人员及重点场所监控管理。

面对3万多名群众的数据采集工作,他没有惧怕。“咬紧牙,撸起袖子,使劲干!”杨仕荣带领警务室5名民警、15名辅警采取实地走访、电话核实等多种方式采集信息。群众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哪家灯亮就去哪家,一直没人在家就打电话确认……3个月后,这项大工程终于完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真正做到了“快融入、稳得住、平安居”。

在基层,每天都要面对“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丢失东西”等家长里短的事。每当接到这类警情,杨仕荣总是第一时间把当事双方或多方聚拢或请到派出所,苦口婆心地进行调解。他总是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断是非,一开口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调解成功为止,久而久之,“杨伯妈”的外号不胫而走。

“第一次听到别人喊外号‘杨伯妈’,还是有点生气,我一个男的,怎么能这样喊呢。”杨仕荣说,“伯妈”在贵州方言里有“话多、啰唆”的意思,当时感觉被“嘲笑”了。

在后续与群众打交道中,杨仕荣慢慢发现,“伯妈”是群众对他的爱称,外号背后是群众深厚的信任,凝聚着浓浓的警民鱼水情。

群众都说,杨警官的“伯妈嘴”,话虽多,但是管用。每天被群众一口一个“杨伯妈”地叫着,杨仕荣总是一口一声乐呵呵地应着。

满载荣誉初心未改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三能派出所所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突出,杨仕荣获得过很多荣誉,荣誉加身,他的为民初心却从未改变。

不管是办理业务,还是调解矛盾纠纷为民解困,只要有“杨伯妈”在,群众心里就有了底。

在秧坝镇建设路,段老板经营着一家牛肉粉店。今年8月的一天早晨,段老板一边手脚麻利地给客人下粉,一边招呼着收钱找零。早高峰过后,她习惯性地整理着收银盒里的钞票,突然,手指触到一张手感异常的百元大钞。

“哎哟!这钱……不对头啊!”段老板心里咯噔一下,是假币。100块钱,对于她这样的小本生意来说,意味着要卖近十碗粉才能赚回来。

她回想起早上那个行色匆匆的男顾客,就是用这张钱买了一碗12元的招牌牛肉粉,拿走了88元真钱。当时忙,没细看,现在真是追悔莫及。

邻居劝她:“算了吧,100块钱,警察哪会管这种小事,自认倒霉吧。”段老板犹豫再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还是走进了秧坝派出所。

接待她的正是所长杨仕荣,段老板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最后怯生生地补充:“杨所长,我知道就一百块钱,事情太小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杨仕荣接过那张假币,仔细摸了摸,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但语气却十分坚定:“大姐,话不能这么说,对我们来说,只要是侵害群众利益的事,就没有小事之分。用假币是违法行为,今天骗你一百,明天就可能去骗别人一千,绝不能纵容。”

他立刻行动,没有因为案值小而丝毫怠慢,详细记录了事发时间、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调取了米粉店及周边几个社会监控探头的录像,通过“贵警110”协查系统,不到24小时就成功抓获了嫌疑人,追回了段老板的100块钱。

“杨所长,真的太感谢你了!为这一百块钱,你们忙活了一整天,我……我真不知道说啥好……”段老板感动不已。

一碗牛肉粉的价值是12元,但为老板追回这100元损失所体现的,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所长守护百姓“小确幸”的初心和担当。杨仕荣用行动证明,为民服务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件件“小事”的圆满解决之上。

从布依山寨走出,又回到布依群众中间,杨仕荣用一口流利的布依话和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继续守护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