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覃珩
南国金秋,绿城叠翠,朱槿盛放。10月,济济英才齐聚邕城,一场以法治为纽带、以发展为愿景的思想盛宴在此启幕,智慧的火花四溅,观点的激流奔涌。
10月16日,由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法研究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主办的“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边疆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国内、区内及越南知名法学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路径,共谋边疆高质量发展良策。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为广西打造稳定、透明、开放的法治生态注入源源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广泛共识。
本次研讨会立足国家战略,聚焦地方需求,设置四大专题:“人工智能赋能法治建设与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东盟商贸合作及法治保障”“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思路及路径”。
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既着眼现实痛点,又前瞻发展路径,为广西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注入新思路、新动能。
智汇AI治理,共塑科技发展新范式
“人工智能如‘可爱的小老虎’,今日虽温顺,未来或成猛兽。”在“人工智能赋能法治建设与人工智能治理法治化”专题会场,AIIA安全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何波引用“AI教父”杰弗里·辛顿的比喻,引发全场对人工智能治理的深刻思考。
何波提出,我国人工智能立法应坚持系统化思路,采用多种灵活形式修改、制定和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进行短期、中长期工作部署。同时可发挥地方立法“试验田”作用,对监管沙盒、开源激励等制度进行探索性设计。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德进则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呼吁构建“全过程算法评估机制”。他强调,算法评估是技术理性与治理理性的桥梁,既能保障数据流通效率,又能筑牢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防线。
越南河内法律大学校长苏文和结合越南法律教育现状,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法律教学改革,加强国际融合能力与外语训练,提升法律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梧州学院法学院院长骆庆国立足广西实际,倡议打造面向东盟的AI治理“广西方案”。他提出强化支撑体系、建立规则协调机制、创新数据跨境流动模式等五项举措,以破解制度瓶颈,塑造区域数字治理新样本。
聚力民企发展,共推法治保障新实践
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为广大民营企业注入强劲信心。如何推动该法落地见效,成为研讨会又一焦点。
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局长刘波指出,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广西应加快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打造高素质执法队伍,健全执法监督长效机制,以法治力量护航民企发展。
广西警察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陈斯娜以跨境电商为切口,指出RCEP签署以来广西跨境电商连续五年增速超40%,但仍面临规则碎片化、融资成本高等挑战。她建议推动专项立法、优化金融服务、开展“东盟工匠”培养计划,打通民企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广裕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引领,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助力民营科技企业参与重大工程数智化建设。
摆事实、谈经验、讲感受……会上,大家紧密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深入剖析与分享了国内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话语间倾注着对广西美好明天的希冀与期盼,以及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广西的信心与决心。
聚焦跨境合作,共筑人才与规则新高地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区域经济融合的广阔前景。但当前中国—东盟商贸合作中依然存在问题。与会专家纷纷建言,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协同的区域法治生态。
云南财大法政学院院长石现明建议,广西应依托区位优势,将南宁打造为涉东盟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借鉴上海经验,构建支持国际仲裁的政策体系,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仲裁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莫琳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提出构建“共识—共享—协同”的数据跨境治理体系,通过差异化合作与规则互认,在安全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星指出,广西对涉东盟法治人才需求迫切,应开展“六位一体”培养模式,依托语言优势、强化师资建设、深耕法律科研,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
中山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瑛建议,构建分层分级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高校奠基+实务锤炼+系统提升”路径,形成“传帮带”式人才梯队,实现涉外法治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场智慧交融的盛会,更是一次共识凝聚的启航。与会者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为广西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汇智聚力。从人工智能治理到民企法治保障,从跨境规则协同到涉外人才培养,每一个议题的深入探讨,都是对“法治何以赋能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铿锵回应。
共架规则之梁,同筑法治之桥。这场以“共答”为底色的研讨会,不仅是一次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有益尝试,更为中国与东盟搭建起经验互鉴、携手发展的新平台。法治的种子,已在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