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生态修复 经济发展 法治保障

行走江河看中国 | 陕西榆林构建水土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5-10-19 12:43:0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网见习记者 哈建伟 法治网记者 赵颖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句古语,生动道出了黄河泥沙问题的严峻。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曾长期面临生态失衡的挑战。为此,陕西榆林市数十年如一日,在一道道山梁、一条条沟壑间持续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将昔日支离破碎的土地,逐步织就成一幅生态复苏的旖旎画卷,谱写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

“三道防线”:筑起黄土丘陵的生态屏障

“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底穿靴子。”这是绥德县辛店沟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特征所创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作为黄河粗泥沙核心来源区,辛店沟通过“梁峁修梯田建果园、沟坡植绿被草、沟谷筑坝拦泥”的方式,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治理体系。自1980年以来,这里实现了“水沙不出沟、泥土不下山”,成为水土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吊挂微喷灌技术将水流化为细雾,精准滋润作物。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局副局长王凯介绍,在平整的“一道防线”区域,当地种植土豆、红薯等耐旱作物,“山上光照足,梯田既能固水又可护坡,非常适合这类作物生长。”

此时正值红薯收获时节,一位当地农户表示,红薯销路畅通,“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供不应求。”随着机械化普及和生态持续改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经过近七十年的系统治理,辛店沟从昔日植被覆盖率不足5%的荒芜之地,蜕变为中国水土保持技术的典范,正以综合治理推动经济效益提升,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高西沟:从“十年九不收”到“陕北小江南”

曾经的高西沟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从上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在村党组织带领下,以战天斗地的精神治山理水,将破碎的土地转变为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又一奇迹。

历经七十余载实践,高西沟形成“林上山、草上坡、粮下沟”的治理思路,实现了“综合治理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收入不减少”的良性循环。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形容这里是“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如今的高西沟梯田如链、林果丰茂,“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已成为现实。

近年来,高西沟走“生态+”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山地苹果、小米等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55元。姜良彪介绍,千亩山地苹果园亩产超4000斤,年产值达260万元;小米产业带动全县种植1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产值达8亿元。“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高西沟人,真正实现了“由绿生金”的转型。

法治护航:构建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在生态治理的同时,法治建设同步推进。辛店沟示范园围绕“黄委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品牌,整合生态与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水保巡回法庭、法治文化长廊、法律文化展馆、宪法小广场等多元法治载体。

结合“世界水日”等节点,绥德局开展“送法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活动,联合水行政部门进行大型户外宣传,累计普法数万人次。基地先后挂牌“绥德县国家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绥德县人民法院黄河水保巡回法庭”,2020年获黄委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法治实践不断深化。2024年10月,某地区人民检察院移送某企业涉嫌违法取用水线索。绥德局水政执法人员经两个月深入调查,发现该企业通过雇佣社会车辆在数十个分散点无计量取水,行为隐蔽、情节严重。2025年2月立案后,经大量调查,确认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依法处以罚款,并成功追缴水资源税,体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精神。

从辛店沟的“三道防线”到高西沟的“生态致富”,再到法治基地的规范引领,榆林在水土治理中逐步构建起“生态修复—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黄土高原地区绿色转型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