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见习记者 哈建伟 法治网记者 赵颖
“它直接扼住了黄河泥沙的咽喉,未来渭河下游‘ 小水大灾’现象将不复存在。”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东庄水利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白炳南站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顶平台,指着即将下闸蓄水的东庄水利枢纽大坝兴奋地说道。放眼望去,巍峨的大坝在峡谷间伸展,巨型机械臂自如挥动,工程缆车在空中有序穿梭,焊花飞溅如瀑——一座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正以磅礴之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扼住咽喉:破解千年水沙困局
泾水黄,陇野茫。作为渭河最大支流,泾河属于典型的“水沙异源”型河流,控制了渭河70%的来沙量及黄河六分之一的泥沙。“水少沙多”的特点,不断造成下游渭河河床淤积抬升、洪灾频发。从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发生过数次较大洪水。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调水调沙”。东庄水利枢纽填补了黄河北干流缺乏控制性工程的空白,并创造了五个世界之最:世界上第一座以防洪减淤为主要任务的特高拱坝。东庄水利枢纽设计拦沙库容20.53亿m³,占总库容的62.7%;世界上含沙量和单位水沙荷载最大的特高拱坝。坝址区河段年均含沙量为140kg/m³,汛期平均含沙量为207kg/m³,水容重超过正常水容重33%-68%。世界上第一座在悬托河谷上修建的特高拱坝以及世界上库区防渗规模世界最大、孔深最深的水利工程。据了解,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库区防渗帷幕灌浆进尺84万米,坝基防渗帷幕最大孔深达到219m,“在看得见的地方,它是一座230米高的大坝,在看不见的地下,还有一座219米深由帷幕灌浆形成的帷幕大坝。”白炳南介绍,东庄水利枢纽还是世界上第一座二道坝采用堆石混凝土的水利工程:“二道坝工程高40.5米,坝顶宽6米,长70.9米。坝身布置2孔1.8×1.8米的检修放空孔,采用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修建。”
精准调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平衡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前,淤积的泥沙更多依靠自然力量清除。而东庄水利枢纽则通过水库人为控制水量和沙量的平衡关系,“水量攒够后,根据下游渭河主河床的来水情况,包括水库自身蓄水情况进行适当放水。通过调整流量,保证渭河下游的水沙处于动态平衡。”白炳南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既拦蓄300立方米每秒以下的高含沙小洪水,也排泄3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流量洪水。通过水库自身蓄洪削峰、削洪滞峰的运用原理,使下游泾河在现有防洪体系下,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渭河下游100年一遇洪水削减至50年一遇。
古人云泾河,水流本浑浊。千年以来泥沙俱下的泾河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根据预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50年后,能够减少入渭泥沙约30亿吨,减少入黄泥沙25亿吨,确保西安、咸阳、渭南3市9县区近150万人和80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减少渭河下游和黄河泥沙淤积。东庄水利枢纽还将与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古贤等水利巨擘结成“干支联动”的精密网络。“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与古贤水库协同运行后,黄河下游输沙能力将提升11%~12%,相当于为小浪底水库注入新的生命。”白炳南说道。
依法先行:筑牢生态与法治屏障
“泾河安澜、渭水长清”,千百年来渭河流域人民的期盼,即将成为现实。东庄水利枢纽建成后,配套供水工程还将解决泾河流域和石川河流域灌溉、城镇及工业供水问题,有效缓解渭北地区缺水问题,将渭北地区变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居住和耕种的地区,“旱腰带”变成“白菜心”。
法治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工程保障泾河下游全年不断流,湿地不萎缩,并在生态繁殖敏感期和汛期为下游鱼类、候鸟提供良好环境。”工程设计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设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投入占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
9月1日,《咸阳市东庄水库库区周边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陕西省库容最大的战略水源储备库——东庄水库,迈入依法治理、系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条例》在生态保护方面,严禁新建扩建化工园区、高污染项目及采石采矿挖砂等破坏行为,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智能化监测网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明确法律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未来东庄水库乃至黄河流域依法治水提供了更多法律遵循,有效保障水利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