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滴灌式帮扶看“浙”里】2025“走进食安共富路”媒体行启动

2025-10-16 17:19:3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市闻

10月15日,由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走进食安共富路’媒体行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旨在集中展示“浙里食安”建设成效,讲好浙江以食品安全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创新实践。食品业态关乎舌尖安全和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创新实施“浙产好食品”项目,在培育食品新质生产力、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擦亮浙产食品“金字招牌”,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此次活动中,中央级、省级、市级20余家主流媒体将赴杭州临平、金华磐安、丽水缙云等地,深入首批“食安共富幸福村”和“浙产好食品”标杆点,用镜头与文字记录浙江以食品安全为切入点,撬动乡村共同富裕和食品产业发展的一个个鲜活故事。

因地制宜,打造帮扶方案

“食安共富不是‘一刀切’,要让每个村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早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就制定《2025年“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立足各村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为1256个行政村量身定制方案,实现“一村一策”精准帮扶。

“在市场监管部门助力下,村里把分散的小作坊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坊园区,建成了鱼鹰共富工坊。”谈及该工坊,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河村党委副书记戴水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今年,在“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过程中,塘栖镇以下辖村为支点,构建“一镇引领、四村协同、产安融合”一体化建设思路,实施“食品产业提质、食品安全守护、共富共享增效”三大工程,全力打造“一村一策、一域一链”的四村特色发展格局。其中,塘栖村聚焦枇杷、草莓优势,做好农产品深加工与科普;丁河村通过改造食品小作坊,创建鱼鹰共富工坊;丁山河村融合现代食品生产与非遗技艺,打造“老刀·幸福的院子”文化名片;泰山村则依托蜜饯生产企业,实现“部门+平台+电商+农户”合作。实打实的举措,取得了亮眼成效——鱼鹰共富工坊集枇杷叶茶、酒、青鱼干、粽子等产销于一体,年销售额超8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老刀食品以“非遗技艺+现代标准”打造品牌,帮助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专员驻点,推出靶向服务

滴灌式帮扶的关键在于精准,核心在于落实。由此,浙江创新设立“食安共富专员”机制,推动干部下沉一线,为乡村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唇齿留香的松毛汤包、香而不腻的梅峰套肠、软糯弹牙的莫家栅粉丝……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拥有众多具有特色的美食,但一直以来,食品深加工基础薄弱、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是其发展的掣肘。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食安共富专员”,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施怡,在挂职埭溪镇副镇长期间,不仅牵头打造“山味埭溪”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山味埭溪”管理规范》,推动粉丝、汤包等16类特色食品实现标准化生产,还推动当地开展季节性加工食品“一址多证”改革,让库区村经营户的年租金成本下降了60%。  

如今,当地已联动电商平台建立近百个分销网点,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4万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食品安全成了库区村共富的‘金钥匙’。”施怡表示,“食安共富专员”要懂政策、懂乡村,更要把帮扶精准滴灌到每个村的“根子上”。  

产业延链,提升产品价值

长时间以来,存储难、附加值低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浙江不断健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政策,引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探索农副产品深精加工路径,让“田间货”升级为“畅销品”,从而实现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

今年,浙江省杭州市稳步推进“浙产好食品”蜜饯提升项目。以杭州雅佳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建成标准化车间,围绕“生产合规、品质提升、数智建设”集中攻坚,破题二氧化硫残留、标签缺陷等问题,接入“浙食链”,实现原料到销售全链可控,打造蜜饯高质量标杆。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胪膛村,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助力缙云菜干实现了“黄金蜕变”。公司总经理赵风亮介绍,在市场监管部门“专家团队+技术攻关”的支持下,企业攻克菜干铅含量超标难题,研发清洗腌制生产线并获29项专利,将传统“三蒸三晒”工艺标准化,最高端菜干售价达126元/斤。据了解,该企业已带动缙云县2万多人种植芥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今年上半年就带动村集体增收170万元,农户创收800多万元。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天山村则依托高山生态优势,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建成了天天加油工坊与油茶馆。通过“农户+工坊”模式,统一收购、加工高山红花油茶,年销售额预计超500万元。

技术赋能,夯实食安根基

从“经验种植”到“智慧生产”,从“肉眼检测”到“数字溯源”,如今,技术赋能正成为浙江食安共富的新引擎。

针对传统食品产业技术瓶颈,浙江省组建“监管部门+检验机构+高校”专业团队,开展“一对一”入企技术指导,累计帮扶企业820余家,攻克技术难题365项。

聚焦农村食品检测难题,浙江深化“百姓点检”“3+N”惠企服务,构建“15分钟检测服务圈”,已免费检测14万批次,减免检测费用3300余万元。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既夯实食品安全根基,又激发了产业与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浙江省杭州市聚力“浙产好食品·食尚杭州”产业提升建设,重点布局饮料、蜜饯、茶叶、糕点及精品食品作坊五大板块,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建设饮料MES+AI能耗管理、茶叶智慧茶园+数字采摘、糕点非遗+数智柔性产线等“未来工厂”标杆,以数字技术提升产业质效;同步构建“直播矩阵+国际市场+文化IP”立体营销体系,已有多家食品企业依托线上直播年销售额超亿元,线上亿元店铺、海外品牌店、年百万游客科普体验点相继落地,让杭韵味道触达更广阔市场。

在塘栖镇共富果园,草莓君智慧农业园运用数字农业技术精准培育,打造天空草莓瀑布景观,今年上半年营收达300余万元,同比增长30%。

浙江省丽水市则围绕“监管+标准+技术”全链条发力,打造“1+9+N”实训体系(1个市级实训中心+9个县级分中心+N个特色分基地),并组建50人以上专业审查员队伍,以技术与监管双重赋能筑牢食品产业安全屏障。

文旅融合,拓展共富场景

将食品安全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是浙江食安共富的创新路径。

其间,除了深入发掘特色食品,推进乡村富民小作坊建设,打造标准化建设、园区化管理、文旅化融合、数字化监管、阳光化共治“五化”作坊,各地还通过培育特色业态、举办品牌活动,让食安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浙江省磐安县乌石村作为一代农家乐集聚地,是游客的热门打卡点。近年来,其通过“食安共富幸福驿站”提供快检服务,联动食安共富市集与直播间,将农家乐与非遗传习相结合,开发出二代、三代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目前全村有20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4000余张床位,已然成为“金华农家乐第一村”。天山村则与天马、天龙、青梅三村组成“天网片区”,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将老房子改造成咖啡馆、茶园等,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点。

在塘栖镇,当地以枇杷文化为纽带,推出“枇杷电子身份证”,联合文旅部门打造“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农家乐集群则通过餐饮联盟实现“食安标准、管理规范”双统一,形成了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的食安共富发展模式。 

品牌引领,推动地标富农

“培育一个地标,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及“浙产好食品”项目建设过程中,浙江进一步深化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让“缙云菜干”“塘栖枇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走向全国。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食品类地理标志575件,专用标志使用主体达4000家,产值突破千亿元,惠及农户13万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其中,“缙云菜干”正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塘栖枇杷”通过“电子身份证”实现品牌溢价30%。

在浙江省缙云县胪膛村畅享农事研学基地,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芥菜种植、菜干制作等全流程。依托“缙云菜干”的品牌影响力,既传播了食品安全知识,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食安共富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强化部门协作、激发群众参与,浙江已然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了乡村发展的实绩和村民“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幸福。

此次媒体行不仅充分展现浙江食安共富的阶段性成果,也勾勒出了之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下一步,浙江将持续深化“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推动“浙产好食品”项目实施,以更精准的帮扶、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根基、淬炼共同富裕成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创新经验。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