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概述
10月13日凌晨4时许,多位成都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称,成都市天府大道一车辆自燃。视频显示,一辆小汽车在路中起火,车主疑似被困车内,多名路人上前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但均未成功。有网民根据网传视频判断涉事车辆为小米SU7,有关“车辆碰撞轻微”“司机伸手打不开车门,被困车内,活活烧死”等信息流传,也有自称知情者的网民称该司机系饮酒后从成都保利时光里地下室驾车离开。
(网传相关车辆失控后起火现场视频截图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视频迅速扩散至多个网络平台,“@陈震同学”“@鍋盖頭司令”等汽车领域大V介入传播,舆情快速升温。当日10时许,《潇湘晨报》报道此事,释出更多细节,有目击者透露消防人员约在凌晨3点半到达现场进行灭火救援,司机没有救出,车门系用电锯切开。目击者还称,该小汽车超速追尾一台网约车,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对此,当地警方表示,本起事故由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处理,电话中不便告知详情。
随后,红星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在报道中明确涉事车辆为小米SU7。另据澎湃新闻、极目新闻报道,相关车企人员表示尚未获取详细信息,并称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受到碰撞信号后,将会触发整车解锁,可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13日15时许,“@成都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称本起事故发生于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经查,当事人邓某某(男,31岁)驾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成都警方通报一车辆失控后起火 来源:“@成都公安”)
舆论场相关讨论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指责司机酒驾,呼吁安全驾驶。如有网民称“死了也是自己找的,酒驾超速”“还好没撞到别人,酒驾真是害人”,“@科技数码小咛”等大V指出“再先进的车辆安全配置,也扛不住对交通规则的漠视”,呼吁广大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二是质疑调查结果,希望获得详细说明。部分网民认为涉事车主经过大火灼烧,酒精检测难度大,追问酒精检测的方式及具体结果,此外,大量网民对于车门打不开的原因仍然存疑,呼吁官方或车企公开行车数据并进行详细解释。三是围绕相关车企展开争论。部分网民认为小米SU7安全事故多发,涉嫌过度营销,也有网民表示此次事故系因司机酒驾超速而产生的偶发情况,与车企无直接关联。四是关注新能源汽车门把手安全问题。“@凤凰周刊”报道称,部分新能源汽车为追求外观简洁、型面流畅采用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被指存在“低温导致把手结冰无法弹出”“高温致使内部部件变形卡滞”“阻碍车内人员逃生或外部救援”等安全风险。大V“@天空菌”指出,隐藏式门把手普遍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不当、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风险,应予以重视等。
截至15日15时,全网相关信息约16万条,“#成都一车辆起火多人救援打不开门#”“#成都警方通报一车辆失控后起火#” 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约3.5亿。
(事件词云图 来源:法治网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点评
本起事故发生一小时内便经由事发地网民上传短视频而见网,车辆剧烈燃烧、救援者徒手砸窗等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初期网传“驾驶员被困车中,活活烧死”的“悲剧”后果,直接挑起公众惋惜、同情等情绪,同时本起事故也触动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焦虑,多种情绪叠加带动网民讨论热情,刺激舆情走热。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当下,小米SU7乃至小米品牌日益成为“流量热点”,大量自媒体及媒体在传播此事时,将“小米汽车”“小米SU7”置于标题中予以强调,一些平台也以此为标签设置相关话题,引发大量围观,不同车企粉丝间的争论不断,舆论场出现议题扩散、失焦态势,舆情复杂性加剧。
事发当日,当地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以警情通报的形式做出回应,还原事故过程,公开调查结果,初步回应了公众对事故原因的关切,有效疏导舆论情绪。但需关注的是,目前,部分网民对警方酒精检测方式、结果及车门无法打开等情况仍有追问,“人为失误”与“产品缺陷”的两派争论不断,舆论期待有关部门对酒精检测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对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做出技术分析,进一步解答舆论疑虑。
舆情分析师 靳雪林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