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行走江河看中国 |渭水焕新颜:从水患之河到“最美家乡河”的生态蝶变

2025-10-16 15:39:1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网见习记者 哈建伟 法治网记者 赵颖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只能站在河堤上远远望着。现在好了,晚饭后大家都爱约着来这里活动活动。”10月14日,正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团结运动公园锻炼的市民李保国,道出了身边看得见的变化。

这番改变的背后,是一场历时多年的渭河生态治理攻坚战。“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决策实施渭河全线综合整治工程。宝鸡市积极响应,截至2016年,累计完成154公里堤防的加高培厚、硬化绿化及堤顶道路建设,新建支流口交通桥21座,使堤防工程全面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渭河防洪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治理远不止于防洪。滩区综合治理修复约8.5万亩,堤顶交通全面改善。与此同时,一批生态景观工程如“千渭之会”“在水一方”“霸渭文化生态园”等相继落成,共同勾勒出渭河百里画廊的壮美画卷。如今,渭河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游览的热门之地,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环境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黑鹳、苍鹭、白鹭等珍稀鸟类重现身影,野鸭成群栖息,渭河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2017年,渭河荣膺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

“在综合治理基础上,宝鸡市持续推进渭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自2000年起,渭河公园、上马营生态园等水生态工程陆续建成。金台炎帝佑渭水、渭滨姜水园、陈仓印象、清溪生态园等多处滩区进行治理,形成了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滩地公园网络,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健身休闲空间。”宝鸡市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工程科张力中说道。

今日的渭河,呈现出“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崭新面貌。这一成就,既得益于水环境治理、岸线管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也离不开法治建设的坚实保障。2023年4月1日,《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同日施行,成为沿黄九省(区)中第一部针对黄河重要支流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从工程立项审批到施工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推进。”宝鸡市金台区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主任薛萍莉介绍道。

宝鸡市渭河生态区重点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农业观光、滩地湿地治理等项目,禁止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限制开发类建设项目,严格项目审批。为加强河湖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河道“清四乱”工作,对非法采砂、违建等进行专项整治。开展禁止焚烧、禁止围垦种植、禁止倾倒垃圾“三禁止”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清运垃圾1810立方米,清理水域面积3万平方米,设立警示标志10余处,在全市2000余辆出租车顶LED广告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确保河道通畅、河面干净、河岸整洁,河湖环境不断优化。

“经过治理,渭河沿岸真正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了。”正在游览的市民由衷赞叹道。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