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北京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总量上升至全部业务量30%

今年公证事项五个工作日内出证超八成

2025-10-16 11:21:5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国庆长假前夕,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业务六部公证员郭春娥应邀走进社区,围绕居民们关心的财产继承、遗嘱订立、居住权设立、承租权变更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证事项,逐一进行解读,将专业的法律服务免费送到居民家门口。

这样的公益活动,仅是北京市公证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根据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公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05-2025)》,二十年来全市公证机构共办理公证事项1400万余件,其中国内公证事项793万余件,涉外公证事项597万余件,涉港澳台公证事项10万余件。

“这些数据背后,是对真实与合法的严格把关,是对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福威说,北京市始终坚持公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定位,通过《公证公益法律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明确12类公证公益法律服务事项。近年来,北京市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总量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19.21万件,在全部公证业务中的占比达到30.14%。

在9月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市中信公证处作为“养老+公证”领域代表,参与启动了全新的“西城养老+”服务模式,并系统介绍公证如何融入养老服务,解读“一站式继承”“遗嘱个性化设计+订立+保管+执行”等贴心服务,致力于打通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构建多方协同的养老服务生态。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陆续推出核减证明材料清单、减免特定群体公证费用、缩短办证时间等为民办实事举措170余项。

2017年,北京市将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的年龄门槛从80岁降低到70岁,至今已累计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1.7万余件,减免费用近700万元。

2019年起,北京市全面下调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提存、财产继承等涉公证服务收费标准,全面取消译文代办收费,总计减免费用约2亿元。

与此同时,北京市公证行业将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情况纳入公证机构及人员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年度公证质量检查范围,并通过设立公证便民办证室等措施,努力打造“半小时公证服务圈”。

在坚持公证为民的同时,北京市公证行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涉外公证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法律“通行证”作用,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跨境投资融资、对外劳务派遣等方面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不久前,北京市司法局收到一封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感谢信。信中对北京市海诚公证处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打击假冒法国葡萄酒和烈酒侵权问题予以高度赞扬,并称干邑产区、波尔多产区以及香槟产区等都从中受益。

这背后,是海诚公证处多年来与市场监管部门及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紧密合作,公证人员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个别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实,通过专业的保全证据公证服务,有效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公证行业近三年为各类企业办理公证71余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90%以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9家公证机构实现了“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一体联办和部门协作、工作联动。

“2025年是‘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北京市公证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出证办理的公证事项约24.6万件,占总量的80%以上;实行‘容缺受理’公证事项9.1万件,占总量的30%以上。”北京市司法局公证工作处处长任宇平说。

任宇平表示,北京将进一步优化措施,实现办证材料能减尽减、办理时限能快尽快,并优化监护、继承、遗嘱等民事类公证业务办理流程,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办证、预约办证等服务,开展遗嘱监护、意定监护等领域的公证服务工作,同时鼓励公证机构参与破产清算、遗产管理等财产管理事务,民事信托、慈善信托等活动的法律服务,支持公证机构进行“公证+区块链”探索,助力数字经济企业应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双重挑战。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