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上海汇集涉外法治资源护航高水平开放

2025-10-14 10:49:2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上海市虹口区的北外滩区域历史上曾经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门户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源点。而今,上海的涉外法治建设也正从这里出发,迈向世界。

作为“浦西第一高楼”,地处北外滩区域的白玉兰广场入驻了诸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而在其8层坐落着一个“一站式”、全要素、共享型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链接国内外法律咨询、公证服务、司法鉴定、商事调解、国际仲裁等核心资源,为中外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类似“一站式”、全要素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在上海并非孤例。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上海涉外法治建设起步早、视野广、举措实,并通过持续创新实践,打造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外法治建设“上海样本”。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团走进上海诸多法律服务集聚区,从护航国际经贸往来,到科技赋能防范法律风险,再到打造全新的涉外法治生态,实地感受“法治软实力”护航高水平开放的硬核担当。

资源集聚护航“双向奔赴”

经过前期深入的法律架构设计和合规体系建设,中国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印度尼西亚一家大型企业成功达成深度合作。上海汇衡律师事务所主任饶尧说,该项目能在印尼合法、合规、顺利落地,离不开中方律师的全方位参与。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我国企业广泛‘走出去’,对涉外法律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从以往服务外资‘引进来’为主,向服务外资‘引进来’和中企‘走出去’并重转型,涉外法律服务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上海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负责同志说。

据了解,“十四五”上海法治建设三个规划,明确提出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集聚高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高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高地。

为此,上海各区纷纷定政策、建平台、优服务。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徐汇区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虹口区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松江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及黄浦区新天地国际法律服务中心。

以黄浦区新天地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为例,这里地处新天地核心区域,附近集聚了1000多家外资企业、4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贸易型总部,在此建设国际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集成信息共享、诉求响应、争议解决等功能,打造法律服务资源共享空间。同时,组建法律服务联合体,成员涵盖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境内律所、境外律所代表处及公证机构,同步建设国别法律政策数据库,开通专业律师现场咨询预约通道,为中外企业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解决方案。

“涉外法律服务业务需要细分国别、区分领域、精细研判,而企业期待‘一揽子’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黄浦区司法局局长王建忠说,打造法律服务资源集聚平台,有助于配套发挥优势强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外法律服务网络,为国际经贸合作的“双向奔赴”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防范“法律迷途”

“维权成本高”“跨境纠纷涉及不同法域,维权难度大”是诸多中国企业“出海”后面临的共同难关,对于从事跨境电商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挑战尤为显著。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中外律师、法律科技及法律运营团队联合发起了“跨境电商海外权益保护计划”。目前,“AI法务管家”“口袋智能律师”等法律科技产品,均应用在该中心进行涉企涉外法律服务。

上海一法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该计划的参与者,他们提供电子签名、合同管理及智能生成等数字化工具,助力上万名国内中小卖家方便快捷地登记签约,共同向国外平台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与赔偿。

如今,各类法律科技应用在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中相继涌现。2023年11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文件,并将涉外法治领域的法律科技应用列为重点之一。围绕打造法律科技创新发展和场景应用示范高地,上海市司法局牵头成立法律科技领域专业性协会,一大批示范应用场景和优质法律科技产品落地推广。

在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记者现场体验了跨境法律服务AI智能体的便捷高效。当记者根据指引输入问题并补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后,界面显示,AI助手即刻解析关键信息,生成智能表单,结合时区、目的地、专业领域三重维度,数秒内锁定3家来自不同国家的最优服务团队。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遭遇法律纠纷时,难以精准匹配对口的专业律师团队,且境内外企业与法律服务机构在涉外服务供需上存在一定盲区,缺乏具有全球公信力的服务体系进行直接对接。”徐汇区司法局局长左静鸣说,“AI+法律服务”可以充分协调全球律师及公证、仲裁、调解等领域法律服务资源,小企业也能免于深陷“法律迷途”。

系统谋划打造全新生态

加强涉外法治工作,不仅要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更要从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谋划。

“我们建立市级层面涉外法治项目化协调推进机制,今年发文立项52个涉外法治工作项目,推进构建全市统筹协调的大协同工作格局。”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处负责同志说,项目化推进让各成员单位各展其长,不断创新,以更多的新举措、新样本、新经验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例如,在涉外立法方面,上海依托中央赋予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推出诸多“小快灵”的涉外立法,如《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等,为上海的涉外经济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涉外执法司法方面,上海不断健全涉外检务和涉外审判工作机制,确保“司法程序质量指数”位居前列;积极创新境内外警务协作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机制,为国际交流营造平安稳定的发展环境;创新实施一系列稳外企、稳外资工作机制,以卓越法治政府建设护航涉外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创新构建校内外、域内外和海内外三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成10个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其中7个入选国家级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苏浙皖三地共建长三角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联盟;广泛创设境内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渠道,加快实现国际化接轨,通过打造区域平台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涉外法律人才会聚上海。

上海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上海将充分发挥好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优势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影响力,持续在涉外法治领域布新局、探新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