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赵大为 张曙光
一起涉及23户村民的购房尾款纠纷,因购房质量争议一度陷入僵局。近日,江苏省涟水县人民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协同力量,将争议分流至住建局,请住建局出具权威鉴定结论;同时联动村委会开展调解,仅用9天时间便化解了这起原本可能耗时数月的纠纷。
该案是涟水法院自2024年9月入驻当地综治中心以来创新构建“一站‘涟’心·破壁解纷”机制的实践成果之一。该机制打破法院与行政机关、调解组织的职能壁垒,与综治中心联动建成“前端分流+中端调解+末端裁判”的全链条解纷体系,将审判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
“面对海量来访纠纷,‘划得清、分得出’是提升纠纷化解效率的关键。”涟水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陶书祥介绍说,在综治中心入口处的引导台,法院干警与综治中心引导员组成“分流专班”,将纠纷精准引入调解、仲裁、公证、诉讼四种渠道,专业行业纠纷还会进一步分流至行业主管单位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确保每类纠纷都能找到最适配的化解路径。
今年2月,多名农民工向涟水法院求助,称老板徐某自2024年8月起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多次催讨均无果。接到诉求后,法院指派专职调解员陈军林先行了解情况,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后,他立刻启动“一站‘涟’心·破壁解纷”机制的在线响应联动程序,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法院、司法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召开分析研判会议,梳理事件脉络、明确分工并制定调解方案,当天下午即促成双方签署调解协议,拖欠的工资也很快发放到位。“借助综治中心的协同合力,‘矛盾当天化解’已成常态。”陈军林说。
目前,涟水县综治中心已形成“政法单位常驻、职能部门轮驻”的协同模式,打造多部门协同解纷机制,力争让当事人“只进一扇门,只用跑一次”。今年上半年,涟水法院通过综治中心参与指导分流纠纷3367件,分流率达46.73%,成功调解963件;5月以来新收民事一审案件同比下降9.21%,有效扭转收案数上升的趋势。
化解矛盾纠纷,调解队伍的专业能力是核心支撑。涟水法院创新推出“乡音变法言”系列培训,既教调解员用朴实的“乡音”讲情理,又帮其掌握严谨的“法言”讲法理,推动调解队伍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
就在前不久,专职调解员凌磊就运用培训所学,成功化解一起因工死亡补助金分配纠纷。赵某与其儿媳因儿子的补助金分割产生分歧,一怒之下诉至法院。调解初期,双方各执一词,调解陷入僵局。凌磊想起此前参加的遗产分配专题培训中,法官讲解的一起案例与赵某家的情况类似。
次日,凌磊带着案例材料与双方沟通,以综合判决原则阐明补助金分割标准。有了法律依据和案例参考,双方很快达成一致,纠纷顺利化解。“以前遇到这类纠纷总没头绪,现在有了专业指导,调解起来心里有底。”凌磊说。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开展涉农民工工资、彩礼、预付卡纠纷等专题培训17场。”涟水法院立案庭庭长张健说,针对性培训帮助调解员精准掌握类案政策与法律规定,推动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4%,为基层解纷注入更强专业力量。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