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 通讯员 刘莉 林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司法局,一间窗明几净的工作室里,“调解员”“社区民警”“律师”3块桌牌整齐排列。
这间成立于2019年的工作室有个响亮的名字——“宜来调解工作室”。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南区司法局退休干部谈宜来一直在这间以他名字命名成立的调解室工作。这些年他用专业与耐心成功化解多起棘手案件,调解室也成为群众口中“靠得住的说理地”。
近年来,江南区委政法委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宜来调解工作室”的成功实践作为示范标杆进行全域推广,聚焦“融、调、新”“三字诀”,让群众诉求有人应、矛盾纠纷有人管、合法权益有保障,在平安建设的答卷上书写了生动注脚。
服务融合一站办
走进江南区综治中心,LED显示大屏上滚动显示的窗口办理进度清晰直观。这个由原“群众信访服务中心”升级而来的治理枢纽,通过“空间重构+力量重组”实现了服务效能质的飞跃,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终点站”。
为筑牢基层治理“前沿阵地”,江南区委政法委推进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科学划分“调解—咨询—指挥”三大功能区:调解室配备智能音视频系统,法律专家咨询室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综合调度室实现“城区—镇街”二级联动指挥,为群众从进门引导、问题登记到业务分流、调解处置提供全流程最优服务。
在力量融合上,江南区委政法委创新构建“常驻+轮驻+随驻+X储备”动态矩阵:法、检、公、司、信访等部门派员常驻筑牢基础,教育、自然资源等部门按节点轮驻响应周期需求,商事调解、心理干预等专业力量按需随驻支援,“行业专家库+志愿者储备队”作为补充力量随时待命,彻底打破了部门“单兵作战”的壁垒。
此外,江南区委政法委建立“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全链条工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工作流程,确保矛盾在基层萌芽状态即被“一站式”化解。
流程再造分级调
为打通调解工作中的堵点、难点,江南区持续推进调解流程系统化再造,江南区委政法委联合公安部门创新推行“一警三推多调”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分级处置、精准治理。
“一警”,指基层派出所对110非警务类纠纷警情进行精准分拣,依据轻重缓急、社会影响及处置难度等因素,将事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分别对应一、二、三级,纳入推送、流转和处置流程。
“三推”即分级处置:“一推”为派出所将一级、二级、三级事件全量推送各镇(街),由镇(街)政法委员组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发挥人熟地熟事熟先天优势走访核查,针对一般性简单矛盾纠纷,快速介入、即时调处,实现源头化解。少数复杂矛盾纠纷在“一推”无法有效化解的基础上,派出所梳理整合后“二推”至城区综治中心及公安分局,常态化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分析研判。针对跨区域、跨部门等复杂疑难问题,“三推”至各职能部门或属事镇(街),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警民联调等多路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攻坚化解,共同商议制定个性化调处方案,综治中心全流程跟踪督办、限时反馈,有效提升调处效率。
通过综合性研判、分层级响应及联动化调处,江南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质效得到显著提升。自2025年1月以来,江南区已完成1899次非警务类矛盾纠纷警情信息推送,其中家庭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等“一推”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品牌创新精调处
以“宜来调解工作室”为样板,江南区委政法委升级打造“一领域一品牌”调解矩阵:联合广西海商海事法学研究会设立“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专攻商贸领域矛盾;在各乡镇(街道)实现调解室全覆盖,每个工作室均配备“金牌调解员+法律顾问”,积极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
“调解协议当天就能完成司法确认,不用打官司太省心了。”商户梁某的8万元货款纠纷,经“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调解后,当天就通过南宁市政法云平台完成线上司法确认,实现“调解—确认—执行”全流程闭环。
这一效率得益于江南区委政法委“线上+线下”双轨赋能:线下推动基层法庭设立巡回审判点,实现“调解不成即立案”无缝衔接;线上依托“南宁市政法云平台”开发司法确认模块,大幅压缩办理时限。
与此同时,江南区的“政校协同”机制也为调解队伍注入专业活水。江南区通过与本地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法学专家定期研判案例、编写培训教材,“以训促调”提升队伍能力。矛盾纠纷案件“一案一码”管理已实现纠纷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综治中心可通过“南宁市政法云平台”掌握每个案件的来源去向、所处环节,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