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的细节
□ 本报记者 王莹
漫画/高岳
清晨五点半,江城武汉的街巷还在沉睡,临街一家沙县小吃店的卷帘门已经升起,店主林卫国(化名)一边熟练地生火、熬高汤,一边抽空核对着外卖平台上的预约订单。一番忙碌过后,林卫国顺势坐在灶台前,凝视着锅中缓缓蒸腾的热气,思绪也跟着飘回到刚来打拼的那几年……
林卫国的老家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这是一座千年古镇,也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2015年,他离开故乡,与同乡李军(化名)在湖北武汉合开了一家小吃店,营业执照上写的是李军的名字。随着外卖行业的兴起,他们也在平台注册成为外卖商家,账户绑定了李军的银行卡。
2019年,李军想独自到浙江开店,就与林卫国达成了退股协议,但外卖账户一直未能变更绑定信息。自2019年11月底至2021年11月,该账户陆续产生了近10万元的营业额,这成了林卫国“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数字。
“那段时间,每天看着数字增长,心里就像压了块大石头。”林卫国回忆道。他打电话给李军,李军说自己已经退股,一切事务与自己无关。他又联系外卖平台,对方回复说因为申请人与工商登记信息不符,无法办理变更业务。
在最煎熬的时候,家乡推出的一项工作机制让林卫国眼前一亮。
2021年,沙县区人民法院针对异地小吃业主推出了“一城一法官”机制,根据沙县小吃门店分布特点,在全国33个中心城市配备了33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开展涉小吃业主案件调处、司法确认及法律咨询等工作。
2022年4月,林卫国按照公开的联络电话找到了负责武汉地区的“城市法官”廖应琼。电话那头,廖应琼耐心地听完了来龙去脉,轻声开导林卫国:“别着急,林老板,这个问题就像扁肉(馄饨)破了皮、露了馅,总能找到补救的办法。”
这句形象的比喻,让林卫国紧绷的心情顿时轻松了不少。在廖应琼的指导下,他通过“移动微法院”平台提交了立案申请。第二天,他就接到了沙县法院的调解通知,称李军愿意配合调解,且整个调解过程均可在线上完成。
调解成功后,小吃店的经营逐渐恢复正轨,林卫国渐渐忘了这段“小插曲”。直到去年冬天,店员小张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沙县老家的邻居在盖房时占了他家的宅基地,两家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看着小张满面愁容、无心上班,林卫国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建议他也联系“城市法官”来帮忙。一周后,小张便坐在了小吃店门口的小板凳上,开启了视频调解。
屏幕那端,法官带着调解员及村干部对盖房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测,确认侵占事实存在,邻居也无话可说,当场承诺拆除越界部分。小张搓着手激动地说:“这要是以前,得专门回老家折腾半个月!现在好了,不耽误干活,还把事办成了。”
今年清明节,林卫国回乡祭祖,发现家乡的变化无处不在,乡亲们的法律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一天,林卫国来到社区广场散步,发现这里正举办一场“银发普法”活动,老人们围着几名法官和民警,正听得津津有味。
“法官同志,我昨天收到条短信,说我的医保卡异常,要点链接处理,这是真的吗?”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忽然举起手机问。年轻法官接过手机,仔细查看后用方言耐心解释:“阿公,这是典型的诈骗短信。您看,这个链接的网址很奇怪,正规的社保通知不会这样发。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跟子女确认……”
更让林卫国欣慰的,还有下一代的变化。这次他回老家,上中学的女儿已经开始像模像样地分析起外卖平台的格式条款,说得头头是道。仔细一问,原来是“模拟法庭”开进了沙县的多所学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火种。
“家中老小平安顺遂,我这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也想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林卫国说。回到武汉后,他把店里重新布置了一番,在收银台常备《常见纠纷解决指南》,方便顾客随手翻阅,外卖包装盒也印上了朗朗上口的反诈提示语,显眼又好记,小店转眼成了百姓身边的“普法阵地”。
夜幕降临,林卫国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他站在店门口,望着异乡依旧热闹的街道,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拿出手机,他在朋友圈写道:“平安就像这碗高汤的滋味,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能吃上一口暖胃安心的热饭。”
编辑:申旭阳